创新科技教育需要学校成绩来佐证,二者必然是当代教育最佳综合体

学校成绩不是与创新教育或科技教育没有关联,而是关联很大,很多人,包括教师认为学校成绩与创新教育或科技教育没有关联,学校成绩与创新教育或科技教育不仅有关联,而且关联很大。

现有学校成绩的概念与《创造学》中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的概念都是“表示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是全同关系,可以看成是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在教育中的应用。

现有学校成绩概念的缺点是:在答题时间和答题量上对学优生(“杰出人才”的苗子)极为不公。

答题时间上的不公: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学龄段,学优生答到最后无题可答,只能坐在凳子上等,等中等生和学困生发挥。中等生和学困生如果发挥得好,有可能刚好答完考卷上的试题,这样获得的“高分”与学优生所得的“分数”产生了混淆,不能准确地区分出谁是真正的学优生,谁不是真正的学优生。

答题量上的不公: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学龄段,学优生答到最后“有一段时间”除了“仔细检查”,“时间”是无用武之地的。他们不是存在不仔细检查,丢掉了0.5分或1分2分……的问题,而是存在假如有充裕的答题量让他们答,他们完全有能力“巧做低档题,全做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高档题,做错也无悔”,获得更多更高的“分数”,拉开分数上的差距,避免犯不仔细检查,丢掉了0.5分或1分2分……的错误。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影响学优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不利于他们天赋的发挥。

径赛是用“时间”来计算(比赛)成绩的,但是在径赛中所有参赛选手所跑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要保证学校成绩准确、真实有效,必须像竞赛一样,做到要么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用去的时间相对相等,然后以“分数”计算学校成绩;要么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相等,然后以“学习时间”计算学校成绩。二者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而事实上,现有学校成绩在答题的时间和答题量上,对学优、中等、学困生三个等级的学生是不相等的,这样计算的学校成绩,严重的存在准确性和真实性问题。

在无纸化考试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要保证学校成绩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期中或期末测试的时间,增加一定的答题量,让学优、中等、学困生三个等级的学生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都答不完,保证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用去的时间相对相等,再以“分数”计算学校成绩。这样,学校成绩的概念就不是“表示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而是“学习效率,即思维反应速度等于学校成绩除以学习时间”“学校成绩等于学习效率乘以学习时间”。这个“分数”考察的是:思维反应速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到工作上,就是观察工作效率,即办事效率;落实到学习上,就是观察思维反应速度,即学习效率。这正好解释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观察出的“3岁看大,7岁看老”“人看从小,马看蹄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条道路和这个事情,既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综合评价招生方式的探索早已有之,并不是近两三年才有的事。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评价问题,评价是创新学习的隐形障碍,评估是学习的动力。教育改革不管怎么改,但是有一点是不可以取缔的,就是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学考)。创新教育或科技教育同样要看施教对象,即学生潜质。没有人能厉害到这种程度:就是不要学考,不看学生潜质,仅凭学生外在表现,就能把学生教好,就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学习效率等于学校成绩除以学习时间”“学校成绩等于学习效率乘以学习时间”是创新教育或科技教育与时俱进的测量创新创造潜质的方法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强调对学生创新创造潜质进行测评分析,不是反对“前沿”“尖端”“高大上”的科技信息向学生展示,而是为了让教育,让发明创新基础训练和“前沿”“尖端”“高大上”的科技信息更具因人而异或有的放矢。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假如一个学生连发明创新的天赋(基础)都没有,教育、发明创新基础训练和“前沿”“尖端”“高大上”的科技信息,又到哪里去发挥作用呢?

有了创新教育或科技教育新的测量创新创造潜质评价标准,创新教育或科技教育既可以为自主招生服好务,又能按自己的规律教学和发展,何乐不为呢?

标签: 教育 小学 学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