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创新教育本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可现在却被一部分科技辅导老师做得低贱、做“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由于科技辅导老师缺乏统一、专业的培训,绝大部分都不了解创造学理论、方法,羞于向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其他学科老师做好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常识的宣传工作,致使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其他学科老师对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缺乏了解,在课时、生源、师资、资金等方面都不予重视和支持。
其次,受第一原因的影响,科技辅导老师成了一个临时性的职业,比赛文件通知一来,科技辅导老师就临时上马,自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家里埋头想创意,垫钱买原材料做发明作品,制作了大批学生不参与、不作为、不知情的发明作品,让学生将科技辅导老师的成果当成自己的成果去参加比赛获奖,失去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荣誉(奖状)抱回学校后,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其他学科老师听不到科技辅导辅导的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常识宣传,看不到科技辅导老师组织的一场相关培训,看不到科技辅导老师想创意、做发明作品,荣誉仿佛从天而降,没有任何付出和努力。
第三,年终评奖、发奖金时,科技辅导老师提出要算课时,要报销做发明作品垫付的钱,要求与其他学科老师一样对待评先进,发奖金,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其他学科老师都没看到科技辅导老师付出劳动,这怎么能和其他学科老师对比,一视同仁呢?大家看看,科技教育、创新教育是不是被一部分科技辅导老师做得低贱、做“扁”了?
要找回科技辅导老师的尊严,要让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回归高尚的事业,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创造学理论、方法,向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其他学科老师做好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常识的宣传工作。
第二件事是要向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其他学科老师做好宣传。我国恢复高考后所采用的“学校成绩”概念,与《创造学》中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在概念上是全同关系,都是“表示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说明现有学校成绩的概念用的是创造学中测量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概念。这个概念存在的问题还在上演第一版“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第一,这个概念在答题的时间上不利于发现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到最后的十多、二十分钟是无题可答,仿佛像第一版“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只能睡着(坐在凳子上)等中等生和下等生这群“乌龟”答完考题。中等生和下等生如果发挥得好,刚好能答完考卷上的考题,这样获得的“最高分”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所得的“最高分”产生了混淆,不能区分出谁是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第二是在答题的分数上不利于发现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由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在答题的时间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是存在不仔细检查,丢掉了“0.5分”或“1分”“2分”……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假如有足够充裕的“分数”让他们答,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到“巧做低档题,全做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高档题,做错也无悔”,获得更多的分数,而不是不仔细检查,丢掉“0.5分”或“1分”“2分”。
所以,“学校成绩表示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这个概念在“分数”上也捆住、限制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发展的手脚。各个学校通过现有学校成绩的概念考试出来的成绩,“上等生”是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是也,非也,谁也说不清楚。
要解决好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概念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问题,关键是采用“学校成绩=学习效率×学习时间”,“学习效率(思维反应速度)=学校成绩÷学习时间(F=w/t)”新的学校成绩概念。具体操作方法是:学校可以利用期中、期末考试的时间,本着“先测验发散思维、再测验集中思维、最后测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运用”的原则出题,或按学校现有的规则出大量的题(增加一定的答题量),让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都答不完(保证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用去的时间相对相等),然后再以“分数”计算“学校成绩”,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进行培养。这个“分数”,已经不是过去“刷题”意义上的“分数”,而是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即思维反应速度。从发散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方法考核的是学生综合素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集中思维的角度看,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即思维反应速度、思维力或创新潜质。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培养中小学生雷厉风行,不拖拉磨蹭的良好习惯。从司马光砸缸、曹植七步成诗、孔融诣李膺、曹冲称象、杨氏之子、晏子使楚,等等,历史故事来看,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不仅聪明,实质上是“思维反应快,用时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效果好”。古人“3岁看大,7岁看老”“人看从小,马看蹄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实质上看的就是思维反应速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到工作上,就是观察工作效率,即办事效率;落实到学习上,就是观察思维反应速度,即学习效率。这非常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二是有利于为发明创新热身,把思维反应速度调整到发明创新状态,减少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伤害。
通过这样的宣传,建议在学校开展“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竞赛”活动,让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理论在学校变成校长、中层干部和其他学科老师大家做的事,他们再也不是“甩手掌柜”。
第三件事是建议在学校,通过科技辅导老师组织专场培训,发动学校师生从说创新的话中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增强学校师生的幽默感。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它主要是创造一种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建议通过全校师生练习说创新的话,说幽默笑话,创新名言、格言、警句,把学校师生创造的一些好的名言、格言、警句书法出来,张贴在校园的墙壁上,就是一种科技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种方法对我们学习和掌握广义的创新,特别是在知识创新,即社会科学的创新中非常有益。让过去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其他学科老师认为科技教育、创新教育与他们无关,变成科技教育、创新教育与大家有关,人人都可以参与。
第四,科技辅导老师一定要向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建议,要在学校长期安排固定的课时,认真教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科学研究、科学调查的方法和写作技巧。通过掌握科学观察、科学研究、科学调查的方法和写作技巧,在科学观察、科学研究、科学调查中去获取新方法、新知识、新发现,提高科研论文写作和发明作品的质量。同时向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大力宣传,发动组织其他老师组建“科技教育或创新教育教学小组”,发扬团队作战的精神,尽量在学校固定开设创新课,对学生开展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等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
第五,科技辅导老师想创意方案,辅导学生发明作品不能回到家里悄悄地做,也不能自己垫钱买原材料,一定要在学校做。要让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其他学科老师看见科技辅导老师付出的劳动和努力。这样,在评先进,发奖金的时候,科技辅导老师才能受到公平对待。否则,科技辅导老师就成了一个没有“本事”,不付出劳动和努力就能获得荣誉的职业,所以容易被校长、中层干部和其他学科老师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