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陪娃就上火,血压都高了”
“怎么回事,你们能不能赶紧点,我孩子要去另一个班学习”
“我也想他能玩一会儿,可是落后了怎么办?”
身边常听到带娃的妈妈这样说。
在中国的生活习惯里,爸爸可以工作缓解带娃焦虑,妈妈只能和家人朋友抱怨。
大热剧《小舍得》,那扑面而来的焦虑,太有代入感了。
鸡娃教育,教育焦虑,内卷在这部剧里表现淋漓尽致。
你可以不关心剧中的出轨,后妈等偶发事件,但你一定不会不关注大多数父母都经历的孩子教育。
看《小舍得》,越看越焦虑,忍不住吐槽,吐槽之后忍不住再看。
活像书桌前无所适从的自己和孩子。
1 鸡娃教育和鸡血奋斗就像双生花
传说有一种花叫双生花,一株二艳,并蒂双花。一枝梗子上互相爱而斗争。用最深刻的伤害来表达爱,直至腐烂死亡。
鸡娃教育和鸡血奋斗就像双生花。
鸡娃教育,多么形象的词。
一群小鸡娃被赶来赶去,吃食踱步叽叽喳喳。
孩子们被大人们赶来赶去参加各种培训,大人何尝不是赶来赶去过鸡血奋斗的人生呢。
从鸡血到鸡娃看起来很合理啊。
先照照镜子看看我们自己。
一清早,急匆匆洗漱赶时间上班。
上班路上听新闻听培训。上班开会出差加班,周末做完不成的工作。没有自己的生活,只为保住好不容易的升职。
要么就创业吧,可是创业就更加没有自己的生活了,只为早点还清房贷,为家里有更好的生活。
这样一刻不停鸡血奋斗的我们,怎么会不鸡娃教育自己的娃呢?
对照《小舍得》里的孩子。
奥数课,金牌班各种培训都要上。
像不像随时需要知识付费课程各种商学院的爸妈呢?
对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爸妈学习是自选的,孩子是被安排的。
“你喜欢奥数么”“不喜欢”
“你喜欢外语么”“不喜欢”
“你喜欢弹琴么”"不喜欢”
“你的理想是什么”“”退休"
爸爸妈妈不容易,自己在鸡血奋斗,挣钱都交给了孩子的培训班。
回想自己小时候,爱好音乐,体育还有主持人等。
现在的小孩子怎么就没有爱好了呢?很简单,孩子的爱好之路都被各种考试培训堵住了。
每周都培训,到时还要考试,能喜欢么?
鸡娃教育和鸡血奋斗的本质是焦虑不安。
网友说《小舍得》简直是疯子培训班。
先是子悠被妈妈逼考试,有了心理问题。后来欢欢又离家出走差点跳楼。
再有米桃精神出问题被送回家。
难道望子成龙,只是想孩子不要落后的鸡血爸妈们的鸡娃教育真的错了么?
鸡娃还是鸡血背后是社会和个体的压力。
大环境在改变。
产业变迁,社会市场需求变化,爸妈自己要不断跟上社会变化,不断学习。才能维持当下的生活。
人工智能,知识付费,终生学习成长。
当鸡血爸妈面临这样努力成长才能跟上的时代步伐,孩子的教育也就更焦虑了。
2 为什么身在北上广,教育更焦虑
蒋欣扮演的田雨岚,从小就跟随妈妈来到后爸家里。
拼命努力考上好学校,嫁给有钱二代。
原生家庭不安定,天性好强,后来物质不缺,内心依然匮乏。
宋佳扮演的南俪,从小跟着妈妈单亲家庭长大。
工作优秀,生活无忧。
原生家庭不安定,物质安稳,内心不安。
一个物质焦虑,一个精神焦虑。
在家庭背后藏着的是,生活在大城市有更多资源竞争的压力和焦虑。
《小舍得》的故事在一个虚构的城市江州发生,实际背景在上海拍摄。
因为在上海更有身临其境的焦虑感。
想起短期离开上海后,一回到上海,就好像呼吸到那种焦虑忙碌的气息。
每个人都急匆匆目不斜视的走路。
为什么身在北上广,教育焦虑更明显?
因为鸡娃背后的鸡血爸妈,很多是好不容易在北京,上海,广州立足。
要买房,结婚,养娃,每一步都需要挣更多的钱,事业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房子就是第一步。
家里倾其所有付首付,剩下的就要小夫妻一起还房贷了。
这个压力从父母传递到孩子身上。
看似南俪和田雨岚把原生家庭的焦虑传到孩子身上。
实际上,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教育的整体氛围让父母更加焦虑。
出身不同的子悠,欢欢和米桃,最后都逃不掉焦虑的大盖子。
先是乖巧的子悠,在物质焦虑的妈妈面前精神崩溃。
后是家境好原本佛系养的欢欢,在精神焦虑的妈妈面前,差点自杀。
再有物质条件差的米桃,学业优异,在拼命改变命运的爸妈面前,最后生病回家。
大城市里,内卷不可避免更加明显。
社会发展到一个相对确定的形式,资源匮乏就需要不断竞争获取资源。
工作中,父母免不了为竞争高位而拼命努力,甚至不择手段。
好像《小舍得》田雨岚没有机会升职破坏了南俪的工作。
还有家庭环境明显低于两家人的米桃妈妈,想尽办法上让米桃和欢欢一起学习,想要占便宜培养孩子。
这是激烈竞争下的扭曲。
有人为上位阴暗挤掉他人,有人为了孩子耍小手段。
后果出现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教育环境,一样是内卷的。
拼命竞争,长期焦虑,自己崩溃伤害别人,被别人伤害。
爸爸妈妈努力工作赚钱,买房,积分,努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至少让孩子的命运不能比自己差。
由上而下的家庭焦虑背后,是社会资源稀缺的内卷,内卷背后是缺乏生命力的机械化人生。
当我们只有极少竞争向上的通路,就会永恒焦虑下去。人人争做一个更优秀的现代化机器。
只是,人工智能来临,做更好的机器也未必能收获期待的更好人生。
毕竟人工智能的效率会远远高于机械化的我们。
3 父母还有什么办法抽身焦虑
谁想鸡娃教育啊,还不是没有办法,生怕孩子落后啊。
看《小舍得》有一个念头。
佛系教育的欢欢成绩太差,公主病。
鸡娃教育的子悠成绩不错,最后崩溃。
也就是说,就算不做鸡娃教育的领头人,也不能完全佛系。
这个度怎么把握呢?一不当心就成了虎妈狼爸了。
想从《小舍得》类似的无边焦虑抽身出来,也许可以看看更多的父母怎么做。
尤其是那些不按常规出牌的父母。
因为当鸡娃教育是常态,你就算学了也还是继续焦虑着。
不焦虑父母的例子还真不好找。
终于被我找到一个不太焦虑的妈妈。
这个妈妈在有孩子之后,早早进修学前教育,信心满满带娃。
别说,还真不错。
在和孩子聊天。
孩子累了没兴趣了,她说,你可以玩一会儿,不过到时间必须做好功课。这是边界。
孩子想看感兴趣的书,她说,你可以看这些书,不过课本是基础,看完课本再看有兴趣的书。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
她只是给孩子划了一个边界,就忙自己的去了。
这个边界之内,她不管,边界之外她就要强调。
可是一对比小舍得,你也许会发现,这个妈妈不是纵容的佛系妈妈,也不是强迫的焦虑妈妈。
她对孩子有要求,但也不是紧逼压迫。
也许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密密麻麻的网 ,而是一个可以自由呼吸,又看得见未来的窗。
孩子大一点了,这个妈妈准备去学教育心理学,她感受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乐趣。有自己的方向还能顺便教娃。
心理学是她的爱好,而非自己的本业。
还有两个妈妈。
有一个是做读书自媒体的妈妈,自己读书写作,陪娃读书,也是理论实践同步。她热爱读书,也愿意好好陪娃读书。
至少目前,她的状态还不错,跑步读书写作带娃,都有序进行着。
有一个爱写故事的妈妈,陪孩子练乒乓和读书。随时引导发现她们的天性,在懈怠的时候推一把。有兴趣的时候鼓励一下。
前面一个妈妈现在是自媒体大号,后面一个妈妈自己出书了孩子也获得乒乓球的荣誉。
和她们聊天的时候,能感受到更多的自信和从容。
为什么这几位妈妈不焦虑?她们难道没有活在内卷中么?经济没有问题么
有,当然也会有一点焦虑,但她们都化解了。
不焦虑的几位妈妈都在学习。
只是这学习方向是有自己热爱有考量的,对自我发现和孩子教育方式积极学习。
一个学心理学,一个爱读书,一个爱写作。
她们把自己的热爱和所长和孩子的教育结合起来。
并且这些爱好并不需要花很多钱,除了第一个要多花一点钱读研究生,其他的都是日常学习和写作。
不仅不花钱还能挣钱。
妈妈学习,也带动孩子一起。
只是这一切的根基是发现自我和孩子的天性。
在自我和孩子的天性基础上,去引导去努力改变,而不是拼命内卷的道路上攀比竞争。
妈妈们有快乐也有辛苦,但这个内在驱动力是自选的,那么苦也是有乐趣有甜美的。
父母教育焦虑的这种情绪,深藏更多是对生活的失控和被动?
如果拿回生活的主动权呢?
房子该买还是要买,孩子教育该上的课也不能都放下,只是再调整一下节奏。其中还包含探索自己的生活。
为了孩子,也要先让自己明白自己,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自己明白自己了,自然也能明白孩子了。
就好像上面提到的几个妈妈,她们都在主动掌舵。
对孩子做的最多的是陪伴和边界感。
陪孩子的时候,自己也在看书学习,做点别的
孩子最愿意学的就是父母的样子,当看到父母享受读书和做自己热爱的事。,孩子不享受都难。
就算深陷内卷,也可以主动品尝生活的滋味,感受修身养心的喜悦,而不是拼命挤压拔苗助长。
《浮士德》中,有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也许可以说,理论教育是灰色的,只有生命教育才更接近生命本身。
教育内卷中的爸妈,有各种知识经验,更需要学习的是教育的方法和自己的心态调整。
读书学习教育方法同时,还可以多触碰真实的生命。
今天的孩子太少接触自然生命,感受自己和亲人的真实。
走出去旅行,看自然看世界,和亲人朋友说说心里话,多尝试未尝试过的事物。
大人孩子都需要这样的行为去唤醒真实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概念。
大人何其有幸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在生命的维度,感受到更多不同的世界。
焦虑的我们,有没有主动破局的勇气,在内卷的世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和孩子的新路。
写在后面
高晓松曾在他的节目中提到,中国的文化有意思,当你不断向前进的时候,可以用儒家思想指引自己。
当你向后退的时候,可以学道家,修身养性。
当你不进不退的时候,可以学佛家,生活中悟出禅意。
教育原本不止一种,除了现实的考试和学分,还有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道家和佛家更适合后两种。
看起来不那么着急的生命生活教育,却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舞台延伸更长更深广,不止学校和工作两个舞台。
还有生活,社会公益等更多舞台。
在鸡娃教育和佛系教育之间,有一种新的可能,
那就是尽力而为,不断尝试和感受,听到自己和孩子的真实声音,尝试更多生活可能。
真实的自我,本自具足,这是来自六祖坛经佛家的思想。
本自具足的我们,要做的是去掉蒙蔽我们的现实,去接受生命本真。
同时再生活中探究更多的可能。
不焦虑,就是让自己感受复苏,找到真实自我,放长线钓到更大的生命之鱼。
今日话题
鸡娃教育很难逃得掉,你有什么好方法让自己和孩子不焦虑么?
@怡姐话电影,一方水土一方人,泛地理视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