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大结局中,米桃一家最终修成了正果,搬到了大房子,虽然只不过是租的,但能把妹妹接过来一起生活,在城市扎根已经很不容易了。
剧中,米桃一家是典型的草根逆袭,且第二代通过读书达成了心愿,最终完成了阶层的跨越。显然这是一个大众期望的大团圆式的结局。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喜欢这个改编的结局,毕竟这个结局代表着努力就会有成果,代表着草根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结局远比原著要温馨很多。
但在实际上生活中,米桃们很难成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无数的拦路虎,一路披荆斩棘付出代价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原著的结局虽然不为人喜欢,但却更可能发生。
l学校的功能在减弱
在减负的大前提下,学校的教学功能在减弱,更为严重的是学习的科目增加,教材的难度也在增加,而老师们则在拼命地赶进度。
其结果是学校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育。仅仅凭借学校的教学,普通学生最多也就只能混个中等,要达到优秀的难度极大。
要学得更好,必须有额外的输入,这种输入只能来源于3个方面。一个是孩子足够牛,有自学的能力,另一个是家长能够辅导,最后是送课外补习班。
剧中,米桃选择了最后一种,但很明显,这对家庭的经济压力极大,更多的米桃们并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在学业上先天就处于劣势。
l教育的费用在增加
虽然现在实行9年义务教育,但几乎所有的家庭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教育费用在明显上升,且趋势越来越快。
以上海为例,民办初中的学费在2010年大概在8000元一个学期,但仅仅不到10年的时间,学费已经涨到了每学期近2万元。
这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字。除去学费,更多的是课外的补习费用,孩子的教育费用超过房贷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即使是公办学校,各类的收费也同样令人烦恼,由于公办学校严格执行减负的政策,学校的教学难度不够,需要额外付出更多的补习费用。家长的负担同样一点也不轻松。
l父母的助力极为重要
在过去,孩子读书基本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只要承担必要的学费,安排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足够了。
但现在不同,现在的家长除了经济方面的支出以外。还要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必须关注孩子情感方面的问题。
在这点上,米桃们同样不占据任何的优势。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比起城市的家长一点也不逊色。但对孩子的影响力极低。
一方面,他们忙着工作挣钱,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限于文化条件等先天劣势,他们无法察觉到孩子面临的问题,更无法逻辑清楚,极具说服力的引导孩子。
某种意义上,米桃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家长在这方面无法提供任何的助力。
l心理负担完全不同
米桃们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他们肩负着家庭乃至于家族复兴的希望。
在吃苦耐劳上,米桃们远远胜过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承受心理压力方面,并不会比城市里的孩子强多少。
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没有家庭提供的基础,他们没有任何退路,在他们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读书,考上好大学,然后实现阶层跨越。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承担不起失败的后果,一旦失败,代表着整个家庭希望的破灭,这种压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沉重了。
一些思考:
剧中,米桃的设定是一个智商极高的孩子,这也是原作者或者编剧给她开的金手指。其潜台词非常清楚,普通智力的米桃们将会更加困难。
事实上,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中,米桃们和城里的孩子并不在一个赛道上竞争,他们的跑道充满荆棘,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
无论是学校的减负、教育费用的增加、家庭的助力还是学生本身承受的压力,米桃们和城市里的孩子都不是一个等级,他们面临的是降维竞争。
更为严重的是,即使大学毕业,在就业问题上,这种差异依然存在,而且更为严重。米桃们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更没有基础。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米桃们依然处于竞争的最底层。
米桃们走的是一条非常艰苦的路,这也是他们唯一的成功希望。他们成功的概率并不高,至少相比于城市里的孩子,他们成功的机会要小得多。
没有资源倾斜,也没有任何的助力,米桃们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艰难地走在成功的路上。但愿能够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他们真的很难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