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无需完美,只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以此来铸就强大的内心,去面对复杂的世界。
——鹿妈
◆◆ ◆
作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近日,2019-2020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出炉,里面有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约1成,其中重度抑郁率检出率约1.9%-3.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7.6%-8.6%;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4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10.9%-12.5%。
如果不是官方出具的报告,大概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初中生里,平均10个有3个孩子被检出有抑郁倾向。
也就是说,一个40人的班级,平均就有12个孩子或多或少被抑郁所困扰,而这12人里更有3个孩子是重度抑郁!
抑郁症,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近了。
有些孩子,表面上懂事,善良,其实心里并不快乐。
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开心的呢?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
“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冷漠与缺乏感觉,同时也是防卫焦虑的一种工具。儿童产生焦虑与压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父母。”
他指出,这3种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
爱抱怨和发脾气的父母
《超级育儿师》有一期节目,妈妈因为全职带孩子,倍感压力。
所以常常发脾气,遇事总是爱抱怨。
7岁的儿子轩轩想要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她却很不耐烦,对孩子说:“做手工太辛苦了。”
妈妈一边弄手工,一边抱怨“这个太难了,让你爸爸弄吧!”
后来,爸爸下班回来陪孩子完成手工以后,却遭到妈妈一顿骂:“你什么都满足他,你就不知道拒绝他。”
爸爸想要拥抱她一下,却遭到了拒绝:“走开,不要来烦我。”
过了一会,妈妈问孩子吃什么时,儿子没有理会她。妈妈气急之下,拧起儿子的耳朵,气急败坏大喊:“你到底要吃蒸饺还是汤饺?”
当时孩子都被吓了一大跳。
妈妈总是抱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烦死了,走开。
因为妈妈爱抱怨,轩轩因此变得很胆小。
根据研究发现: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与早期成长环境有关,父母与孩子的早期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敏感。
当父母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应对系统就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情绪。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有钱、有权、社会地位和温暖的家四个选项中,孩子选择最多的就是有温度的家。
不抱怨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起点,它能让孩子快乐和自信。
周迅的短片《女儿》中,她饰演的是一个开出租车的单亲妈妈。
短片中,即使她们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妈妈都没有抱怨。
在妈妈的感染下,女儿变得懂事乖巧,还会时常逗妈妈开心。
孩子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来自于妈妈爱的滋养。
身为父母,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温暖而又细心的,这样孩子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
父母的关爱和疼惜会成为让孩子快乐的主动力。
经常在孩子面前哭诉
papi酱曾经说:很多父母都喜欢这样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就是为你而活的。”
“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这些话常被父母挂在嘴边。
父母时常把孩子当“垃圾桶”,然后无限扩大自己的情绪,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但事实上,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并没有多感动。
反而会有深深的负罪感,会觉得“父母过得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优秀就对不起他们”。
父母的付出感,会让孩子对自己陷入深深的怀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余淮是一个学霸,但一遇到重大考试就发挥失常,这是典型的焦虑症状。
妈妈对他的期望非常高,时常向他哭诉:
“我这都是为了谁?你看看这身衣服,我穿了多少年了,我难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吗?”
“你爸爸一个人在非洲那么多年了,辛辛苦苦干活,还不都是为了你。”
妈妈的话,让余淮倍感压抑,所以总在考试时因为焦虑而发挥失常。
父母总是用“倒苦水”的方式来绑架孩子,以此让孩子更优秀。
不曾想,这些话却成了压抑在孩子心中的大石头,焦虑不安。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金·约翰·培恩,在《简单父母经》中写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对孩子说的任何话,因为它可以启发人,也可以伤害人。
他提出,说话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是真的吗?”
“够善良吗?”
“必须要说吗?”
这三个过滤器,可以阻止父母负面情绪的发生,让一个家庭的“空气”更清晰。
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的某一段轨道,一路高兴的日子,才能顺利走向终点。
总是忽视孩子的父母
在教育短片《亲爱的爱丽丝》中,有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在公交车上,小女孩一直在低头画画。
突然她拿起画一脸期待地想拿给妈妈看,可是旁边的妈妈却一直在打电话,根本没有理她。
小女孩低下头,眼神变得暗淡,随后又接着画。
画好了以后,她想再一次拿给妈妈看,但妈妈只是向她摆了摆手,依然没有理睬她。
突然,公交车一个颠簸,她手中的画笔掉在了地上。也就是这一瞬间,小女孩的情绪彻底崩溃。
她把画好的画揉成一团,扔在了地上。
可是,妈妈依然没有回头看她,小女孩只好安静地坐在一旁,低头难过。
也许她只是想让妈妈表扬自己,但妈妈从头至尾连看都没有看她一眼,更不明白女孩到底在难过什么。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指的是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不被爱。
父母长期性地对孩子情感漠视,它就像一场“冷暴力”,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被爱”。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孩子抑郁焦虑的最大可能性。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在乎,它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面无表情”实验,采用的是妈妈对1岁婴儿的正面和负面的回应方式。
正面回应:
当婴儿发出声音时,母亲会微笑着回应,并用手抚摸脸颊,还会与婴儿进行互动。
这个过程中婴儿是一种满足和高兴的状态,还会时不时地与妈妈“对话”。
负面回应:
当妈妈面无表情,不给孩子任何回应时,婴儿就发现妈妈不对劲,就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的注意。
他用微笑和拥抱向妈妈求助,可是妈妈依然没有回应。
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出现大哭、尖叫,慢慢地拒绝与妈妈互动,直到妈妈用微笑回应他时,孩子的情绪才缓了过来。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对外界的刺激就极度敏感,而具有回应的能力,他们会被身边的环境和情感交流所影响。
所以,父母切忌对孩子没有回应。
尽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父母的爱。
《银河补习班》中有一句话: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官器,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是不是爱。”
父母的一个言行,都是饱含着爱的“语言”。
不要让生活上的压力“打扰”孩子,想要要释放的情绪,也需要“绕道”。
孩子是从温暖中感受爱,是从彼此感情交流中感受“被爱”,这才是孩子成长最温暖的阳光。
*来源:萨提亚育儿(ID: 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