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品川孝子先生曾说: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与孩子的关系。”
的确如此,我们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学习,唯独忘了耕耘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有多重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的源泉,而能感知爱,表达爱,建立安全感,更会影响他们性格和人格的养成。
正如儿童教育专家钱志亮所说:
“亲子关系大于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把亲子关系建立好。”
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任何教育都白搭。
亲子关系恶化是有征兆的,一步没处理好,亲子关系就容易出现裂缝,大到成为亲子间的巨大鸿沟。
尤其是这5个征兆,我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1
亲子沟通不畅
曾有一则令人心碎的新闻。
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位17岁的少年,猛然拉开车门,直奔桥边,一跃而下。
这个男孩,跳下去的那一瞬间,是如此的决绝,而开车的司机,是男孩的母亲。
据悉,男孩读高二,因为在学校和同学闹了矛盾,而在回家的路上,母亲还在一味地指责,男孩一时想不开,就酿成了这场悲剧。
我们无从得知,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错误,让母亲生气的停下车子,在桥上指责?
也无法理解,是什么样的语言,能让一个少年义无反顾的跳下去,不给母亲任何解救的机会?
但无疑,发生这样的悲剧,是亲子关系沟通不畅导致的。
很多家长都发现,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不喜欢和父母聊天,也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了。
很多时候,孩子抗拒的不是沟通,而是不会沟通的父母。
比如孩子和你说:“爸爸,陪我去打羽毛球吧?”
“作业写完了吗?功课复习了吗?学习去!”
又比如:“妈妈,今天老师批评了,我很难过。”“谁叫你上课不听讲,看你下次还敢不敢。”
我们通常都以主观意识,去评价孩子的事情,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不被接纳与理解,这种亲子沟通,会让孩子逐渐对父母关上心门。
由此可见,我们不要怪孩子,总是听不进自己的话,而是要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耐心倾听孩子,多用理解的话去感化孩子。
慢慢地,孩子也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2
孩子不信任父母
电影《少年的你》中,胡小蝶和陈念,都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胡小蝶用死亡,告诉父母她所承受的一切。
陈念在学校遇到霸凌,被坏孩子们追得四处逃窜,绝望无助,她在与母亲的通话中,欲言又止,没有告诉妈妈自己的遭遇。
她宁愿自己想办法,也不愿意求助母亲,这也不禁让人疑惑: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宁愿把委屈吞进肚子里,也不肯告诉父母自己的心事?
尹建莉曾说:
“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电影中,陈念被欺凌很害怕,她打了电话给妈妈,让妈妈回来,不要再东躲西藏卖三无面膜了。
可是妈妈的回应是:
“回来挣不到钱,而且还有人追债,你一个人在家反而安全。一个小孩子家,他们敢把你怎么样啊。”
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陈念向妈妈表达需求。但她的需求,妈妈没有接收到。
太多父母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孩子,孰不知,正是我们的漠视、甚至指责和谩骂,让孩子渐渐不信任父母。
当发现孩子什么事都不跟我们说时,我们要反省自己的行为。
是不是孩子说心事时,我们没有理解、认同他们的情绪?
是不是孩子向我们寻求帮助时,我们总是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父母原本是孩子的天,任何情况,我们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耐心倾听、理解他们的话,千万不要让孩子,活成了一座孤岛。
3
孩子不关心父母
曾有妈妈吐槽,她在照顾女儿方面尽心尽责。
每天女儿进门之前,她都会把精心准备的饭菜摆在桌上;洗好的衣服都叠放在柜子里;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好在床头。
就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母亲,却每天还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
甚至妈妈有时候感冒不舒服,突然没有做饭,女儿对妈妈的身体漠不关心,反而埋怨妈妈没有做饭。
当孩子有这样的迹象,意味着我们的亲子相处出现问题了。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上海机场的弑母案。
24岁的汪某,在日本留学五年,每年学费约20万元人民币,而他的每月生活费,全靠母亲七千元的工资。
妈妈缩衣节食,耗尽家中积蓄,不惜以借贷的方式供儿子海外求学,但汪某因母亲实在拿不出钱,疯狂地向母亲刺了九刀。
他被捕后,依然在怀疑母亲,是故意不给他钱。
俞敏洪曾说过一句话:
“大把花着父母的钱,只懂自己的快乐,不懂得父母的辛酸,不舍得为亲情付出一分一毫,那么你已经全无良知了。”
由此可见,我们每天围着孩子打转,会让孩子以为,他们是世界的中心。
孩子理所当然地,接受着父母的付出,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更不懂关心和感激他人。
因此,在亲子相处中,我们不要以孩子为中心、也别太轻易满足孩子,更别包办代替。
如此,孩子也能更好的建立责任感、同理心,去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4
亲子间互相“归罪”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妈妈都怪你…害我迟到了。”
“爸爸都怪你…让我挨批评了。”
当孩子遇到了不好的结果,总是把问题归罪于父母时,我们要审视和孩子的相处中,产生的症结点在哪。
曾有网友说,自己小时候,爸妈喜欢互相抱怨。
爸爸走路撞翻水瓶的时候,会指责妈妈,“你是怎么放的水瓶!”
家里拮据时,妈妈会指责爸爸,“你能不能多赚一点钱?”
有时候孩子也会成为“背锅侠”,尽管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而这位网友说,长大后自己在各种各样的小事中,都喜欢把错误的原因归结到他人身上。
由此可见,孩子很多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为人父母,我们要检查自身,是不是喜欢抱怨,是不是喜欢归罪。
像《圆桌派》中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举的这个例子:
家里钱不见了,尽管不是孩子拿的,但是父母就会让孩子承认。
孩子说不是他拿的,父母甚至会威逼利诱孩子去承认,也不肯选择去相信。
武志红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人在做错事情的时候,没办法承担负罪感和内疚感,所以要找一个负责人。”
这种就是典型的“归罪”:
出现这种事情,一定要找到一个“犯错的人”,找一个为这件事负责的人。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做到,不为孩子推卸责任,也不为自己推卸责任,更不要让互相推卸责任时,使得孩子白白做“背锅侠”。
父母千万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冤枉,把孩子越推越远,也别让我们的抱怨与归罪,成为孩子的耳濡目染。
5
孩子易暴躁、易怒
曾有新闻,讲述了一个大学女教师在派出所里,向15岁的儿子跪下,不断对儿子说:“求求你放过我!”
据悉,这位大学老师妈妈在近一年多来,被自己儿子殴打了20多次。
孩子对民警的阐释是:
“每次争吵时,妈妈都会哭诉自己的不容易,也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让自己极为恼火,索性大打出手。”
亲子关系紧张,是处在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为头疼的事情。
虽然大多数孩子,不会对父母大打出手。但他们还是会表现出:
对父母不耐烦、对父母进行言语攻击、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离家出走…
这意味着孩子进入了“仇亲期”,一般多见于12至15岁之间,他们通常不服从管教,对待亲人像仇人一样。
这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关键期,加上过多的生长激素,他们无处发泄。
因此,理智的父母,会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而不是“以暴制暴”将亲子关系恶化。
当孩子处于这个阶段时,父母要适当放手,不事事管控,试着把孩子当朋友,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沟通和交流,而不是以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态,命令或啰嗦。
如此,相信我们用温暖而舒适的方式,可以感化孩子;
他们焦躁的情绪也能缓和下来,叛逆、顶嘴、暴躁的行为也会随之消失。
有人说,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开始。
亲子关系,就像易碎的玻璃瓶,细心地擦拭、小心的保管好,它就会让教育之路一片坦途;也能像一盏暖灯,让人温暖舒适,释放出团团和气;
为人父母,我们要耐心呵护、好好经营这来自不易的亲子之情。
健康的亲子关系,如夜里的一盏灯,时刻指引着孩子寻找未来的路,让孩子无论走多远,都能不惧向前,去寻求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