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做朋友】,是咱们经常能遭遇到的给家长的提议。
路边大妈的抖音会这么建议,讲台上老师的班会会这么建议,影视作品里被褒奖的也是朋友式家长,网课里各路专业的教授也经常撂下这样的建议。
家长同志们,这样的话咱们听听可以,建议真心是好意……只是,这句话的概念边界和执行细节基本没有,家长真信了照着朋友的模式去跟孩子相处的话,我认为吃亏的还是大于获益,可执行度非常低。
#1为什么家长喜欢采纳
[跟孩子做朋友]的建议?
其实建议咱们家长要跟孩子做朋友的那些人,情商都很高。为啥呢?因为他们说的都是听者想听的话,他们知道家长同志很喜欢被这么建议,甚至还很喜欢被人“夸”到——他跟儿子像朋友一样。认为这是一枚【好爸爸】【好妈妈】勋章。
如果是在迪士尼乐园里,跟孩子朋友般相处,跟孩子一起玩“小小世界”,纵使已经不感冒那幼稚的玩偶,还能发自内心地跟孩子一样嗨,那短暂的朋友的瞬间被人夸赞了,自然是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我们都以朋友待孩子,我认为作为家长,有两种企图——
第一种企图是犯懒并且想捞一个好名声。朋友就可以不时时管教、不用担全责、并且做一丢丢就能被外界夸赞。
第二种企图是第一种企图的背面,试图想跟孩子做了朋友,让孩子放下对权威的防备,八卦孩子的内心,掌握全面的信息,做一名间谍式家长。
这两种企图都有十足的动机,让家长想要跟孩子做朋友。
#2 为什么不能跟孩子做朋友?
我自己其实有时候,是有些间谍式家长那种企图的。
当然,这并不完全是因为触角想伸太长,以期去控制孩子一言一行,纯粹是因为我自己太八卦了,我会很好奇孩子们内心小世界小剧场。
几个月前,我在B站的凉子访谈录的【北京青年】专题里,看过一段采访,这位高中老师的讲述,让我冒一身冷汗,也让我幡然醒悟。
视频里,王朝老师说,如果是当年他自己中学谈恋爱,肯定会被妈妈骂一顿。
但现在的父母不,他们“从不反对”孩子谈恋爱,会跟孩子以朋友的姿态聊聊爱情,
但是,真的是“从不反对”吗?孩子们心里门儿清,父母这是想要套取情报,表现得好像很开明,其实是用情报来实行精准打击。
由于“听信”了路边摊建议,跟孩子做朋友,以平等的身份视角去切入孩子,那么,你可能收获的是——
更大的代沟。
王朝老师说,其实孩子期望的是:
你不要跟我做朋友,朋友才不懂这么多。你们,你们父母老师,用你们的生活阅历来告诉我,这里面的利弊有什么?有什么我没想到的视角吗?你给我一套更加全面的分析,而不是说教,我会听取你的分析,然后自己做出决策判断。
我还看了这集视频的评论区的反馈,认为作为一名高中老师,受访者真是很理解高中孩子了。
不知道你们在采访里看到问题的症结了吗?
症结是并非不能做朋友,【朋友的姿态】其实一点问题没有,关键在于真诚。
你做朋友,就真诚的做朋友,不要套话,不要做假朋友。做朋友是要你跟孩子平等姿态的对话,而不是做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板】,再和蔼,再可亲,身份认同是抹不去的。孩子认你是父母,你就永远不会是他们身边的同学,这身份认同是根深蒂固的。
(1个画像:孩子期待的好妈妈)
朋友的潜台词是代表了【真诚】,真诚不可欺。
你如果不喜欢孩子谈恋爱,就跟孩子说你不喜欢他这样做。你告诉他你的理由,分析利弊,拿出可行性报告来,告诉孩子红线在哪里,其余的就没啥可做的了。如果孩子坚持,那么尊重他,并让他后果自负。而不是,假装自己不在意孩子谈恋爱的行为,太做作,也不起效果,还可能失去孩子,得不偿失。
看完这次采访后,我就很小心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被孩子部分信任,喜欢跟我聊八卦,而去辜负她,我要做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吃瓜群众。
基于以上,我不会试图跟孩子做朋友。我可能去做观众,去做出品方,去做制片人,都可以。但不要做导演和编剧,不要同台演出。
#3 当今儿童期望的家长是什么样?
我当然不可能代表所有孩子来表达他们的期望,他们是最多样化的一代人,想法五颜六色,观点五彩纷呈。但是有一些共性,通过王老师的表达,结合其他途径听到的学到的和日常生活观感,咱们还是能捕捉到一些的。
朋友的定义,在当今儿童眼里,或许跟我们当年不那么一样。
九十年代曾经是古惑仔街头火拼横行过的年代,那时候在很多人观点里,见过血的才叫朋友。再早一些,挚友这样的概念还是深入人心,一生朋友一起走的观点也很受用。
但是如今,弱关系,网络上认识的兴趣同好,占据了当今青少年很大的时间;反之线下的强关系朋友的交流时间,随着孩子年龄渐长、学业越来越重,会越来越少。那么朋友的定义,可能就是王老师视频里说的,更多是玩伴,并不是朋友不重要,社交不重要,而是有困难的时候,不会是充当第一施救者的角色。
而父母呢?虽然在孩子眼里,父母并不是很受待见的角色,但却毫无疑问是承担他们人生的角色。相比过去的年代,如今父母的地位在孩子心里其实是提高了的,正因为提高了,他们才会更在意父母的言行。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比往年的父母更需要好好思考亲子关系,究竟是亲的什么子?亲的哪方面?仅仅是表面和谐就足够吗?仅仅是一起玩就足够吗?
当然不够,我忖度了几点,觉得这些可能比陪玩、比亲密相处更重要。
第一,做一名真诚的家长。道理在前面已经阐述。
第二,做一名有道理可讲的家长。你不会歇斯底里,孩子就会有预期,能感觉到场面可控,才会将烦恼说出。
第三,做一名有迹可循的家长。这点最重要,你也得让孩子了解你的行事风格,做事逻辑,他才会有安全感。你可以是暴躁的妈妈,可以是不耐烦的爸爸,虽然不那么好但也没关系,只要内在逻辑是可循的,孩子找得到跟你的相处之道,就可以一起面对问题。
#4 我们应该营造什么样的家庭?
家庭不需要营造,真实点儿,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跟妈妈们群聊的时候,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
“我没用啊,没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环境。”
“我最近心情不好,影响到孩子了,真是很愧疚。”
“我上班好忙,陪孩子时间不够,觉得对不起孩子。”
“人家妈妈那么温柔,我做不到啊。”
没必要啊同志们,孩子需要接受家庭的不完美。完美反而更可怕,因为但凡一点小问题就容易崩塌,就像我总提起《蜡笔小新》里的极力营造完美家庭的妮妮妈妈一样。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家庭,而是家长解决问题的路径被孩子看到。
我们会发现,生意人的孩子会做生意,政客的孩子更有情商,喜鹊的孩子会搭窝,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而你的孩子,能在你这里学到什么?也许我们没有独特到能教孩子弹钢琴、演话剧、画国画、做实验、解奥数、写小说、赚大钱、盖大房……但是,我们至少能教会孩子体会韧性,体会一个家庭是如何抗风险的,遇到困难不是无计可施的。
倘若孩子遇到苦恼之后你比孩子还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找不到解决路径,甚至都没试图去找,那孩子有可能乐观主义吗?
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展示给孩子的不是把家庭困难都遮住,打造一个完美家庭,让孩子觉得家庭从未受过什么打击。勇敢点儿,展示你的困难,你的解决方法,哪怕不是最优解。这样孩子才可能敢于展示他的困难,听听你的建议,锻炼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人可以有很多朋友,会经历很多老师,
但是,父母永远只有一对。
我们作为父母,作为家长,
干嘛要去抢着做朋友,要做自己具有独特性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