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浙大本科、南加大硕士、思科员工、Facebook员工。如果一个1981年出生的人身上同时拥有着这些标签,你一定会感叹,这不就是人生赢家吗?是的,24岁博士毕业的陈勤,就是这个普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可他在38岁这样的年纪,选择从就职的Facebook总部大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不堪重负的生命。38岁,还未过完人生的上半场......
这起轰动社交网络、留学圈的自杀事件始末究竟是怎样的?
1.成绩优异的“别人家的孩子”
1981年在福建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陈勤出生了。陈勤从小就是大众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一直遵从父母亲的教诲,明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是个勤奋好学,努力上进的孩子。
之后,陈勤如万千学子一般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中苦读多年。而他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高考那年一举高中福建省理科状元。头顶状元光环,顺利进入了国内顶尖的高校——浙江大学。
在大学,陈勤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坚决不做书呆子,业余活动同样丰富,登山、徒步、滑雪等等运动项目都是他的业余爱好,可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2.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成绩优异的陈勤,毋庸置疑会选择考研,来为自己的学霸生涯继续增砖添瓦。
因在浙江大学就读本科期间成绩优异,国际顶尖高校美国南加州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并允诺了奖学金。陈勤是个有魄力敢于挑战的人,他渴望知识,渴望去更顶尖的学府深造。
于是他带着一家人的希望、带着一身荣耀,远赴这个位于美国西海岸全球学子皆向往的顶尖学术名校,开启了他的硕士学业。
3.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求学的时光飞快,又过了几年博士毕业后的陈勤在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思科就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他,很快便适应了上班族的生活,经济状况也在不断好转。
但他不安于舒适圈,一向领先同龄人的陈勤一直在寻求突破。直到2018年,他得到了互联网巨头Facebook总部广告技术部的工作机会,成为了广告技术部的C1员工。
这次跳槽堪称陈勤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凭借多年在互联网行业的努力和沉淀,陈勤才获得了这份引以为傲的工作机会。
陈勤入职Facebook后兢兢业业,“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归”是生活常态,经常熬夜加班、几乎全年无休。虽然是超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但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给出的待遇也是相当优厚的,154万年薪!这是多少互联网人挤破头都想拥有的工作机会啊。
4.不堪重负的日子
而在Facebook,陈勤所负责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还要管理好自己的下属。陈勤在本科时就有过管理社团的经验,是有一定管理才能的,可事实比想象的要困难很多。
因各种文化差异,且美国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和能力,自由不受管束、竞争力强等性格,使陈勤在与同事的沟通方式上有着很大的问题,与同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在公司的日子越来越压抑难熬。
即使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双重压力,陈勤还是积极向上的生活着。入职1年后,他将父母接到了美国一起生活,但不久就出现了压垮陈勤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就是Facebook的一项制度,“待努力机制(PIP)”即绩效提升计划,此项机制每个季度都会淘汰一部分员工。陈勤所在的广告技术部工作压力极大,任何一个小失误小错误,都可能发生数以百万计(美元)的经济损失,一旦某个阶段的绩效考核成绩不理想,就会被列入PIP机制。
如果绩效考核依旧不理想,他将面临的是Facebook的一份辞呈和父母即将被遣送回国的一纸文件,他多年来在美国努力换回的一切将化为泡影。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天,顶头上司把一个严重的系统bug处理任务分配给陈勤负责。陈勤本身就背负了PIP考核的压力,又分配到一个棘手的、难以完成的工作任务,他感到不堪重负。
2019年9月19日,在规定的解决问题截止日期的前一个小时,陈勤从Facebook大楼纵身跳下,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人会在多么绝望的时刻才会迫不得已选择结束生命,人们也无法感同身受。
承载着全家希望的陈勤,该对当前生活多么绝望才会扔下在异国他乡无法继续生活的父母而去。
中年不易。但试想,如果陈勤没有选择冲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使被迫离开Facebook,他也能在美国当地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毕竟大公司的工作经历在就业市场上是很宝贵的,况且以他以往的收入在美国生活不至于在经济上出现问题。
再说,如果回国发展也必定是无数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优秀人才。压倒陈勤的是经济压力、职场压力、签证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还是面对亲人朋友时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心理压力?这些个压力每时每刻都在打击着从小头顶光环、又放不下沉重光环的陈勤。
当今社会是追名逐利,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预设的既定目标拼命攀爬。爬得越高的人,越害怕失败,越害怕跌落。也正是因为付出的越多,跌落得就越狠。
陈勤并不是第一个自杀的留美高材生,他们的压力大到无法生活,大到足以放弃生命吗?自然不是。他们是恐惧失败,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败。
从小习惯了以成功者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人,就很难接受自己步入社会或步入人生某个阶段时的失败。陈勤作为曾经的省高考状元、浙大留美高材生,面对一次工作上的失败,把自己的人生全盘否定,以至于压力过大崩溃自杀。是冲动,也是内心价值观的崩塌。
为何不换一种思维方式,不要预设自己一定要怎样,而是来预设自己可以怎样、还可以怎样。
社会向年轻一代传递的价值观,是否应该以考名校、高学历、高收入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