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李冰娜 通讯员 杨欣
图/通讯员提供
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集群效应初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也为整合、配置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蓝皮书深入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总报告概述了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报告涵盖高校“双一流”建设及一流本科教育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等领域;
区域报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等研究;专题报告包括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匹配状况等内容。
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蓝皮书指出,未来,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将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是转变人才和科研评价导向。此前,有学者提出质疑: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清理,会不会再回到由人情关系和学术权威主导的老路?
蓝皮书表示,破“五唯”及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当务之急是处理做好“破”后的“立”的问题。
高校、科研机构是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淡化客观、数量的评价标准之后,应该用什么标准进行人才和科研评价,是否存在科学合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才和科研评价客观标准,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人才和科研评价改革探索。
第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0年中国“双一流”大学排行榜出炉,“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质创新发展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将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其关注点将由如何做大转向如何做强。
第三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蓝皮书提出,应通过抓根本质量,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系统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通过抓整体质量,主动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通过抓成熟质量,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特别是把握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快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待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本科教育方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需要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管理,落实“课程思政”有关文件精神,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要提升课程质量,制定特色培养方案:编写、使用高水平教材,优化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实习、见习运行机制,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完善学生管理,提升服务学生质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把好大学出口关。
在应用型高校方面,转型问题及同质化倾向依然存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尚未完成,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型”色彩,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特长、所设专业没有特色,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很难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呈现同质化倾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雷同化,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个性,创新不足,使得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核心竞争力不足,出现就业难、无法就业的现象。
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尚有较大空间。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随着我国“百万扩招”计划的开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大幅增加,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实训设施建设等办学资源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佳、专业素养不高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缺乏深度合作,在开展合作时存在种种顾虑,实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目标任重道远。
在民办高等教育方面,民办高等教育价值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现代教育价值观念逐步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观念,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建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正视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开展更为深入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做准备,从而推动各项教学机制改革。
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顶层设计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给予执行者更多空间,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逐年增加
但分布区域差异较大
蓝皮书指出,教师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数量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教师数量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和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截至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教职工256.67万人,比上年增加7.92万人,增长3.18%,其中专任教师174.01万人,同比增长4.02%。
高校专任教师数量的增加为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内涵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
高校生师比是指高校中学生与教师数量的比值,它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高校综合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生师比不仅能够体现高校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还能反映高校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师比低,虽然从理论上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实践上意味着高校需要承担大量的人力成本。相反,若生师比过高则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截至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95∶1,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专科)院校略有差别,其中,本科院校17.39∶1,高职(专科)院校19.24∶1。
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
不同学校之间的生师比在地区、层次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生师比普遍高于东部地区高校,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生师比高于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教师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区域差异较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