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荐
《教育家》杂志2021年5月刊第1期出炉。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耕读教育”俨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路径。本期《教育家》推出“耕读教育”专题报道,在寻“耕”之旅中探求教育的根,找回孩子们通往精神家园的路。
本期“封面人物”,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畅谈译著之趣,以及他多年的学习经历。
本期“时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解析中小学生读物管理如何落实。
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招生大战”何时休?本期“锐见”进行探讨。
……
更多精彩,尽在《教育家》!
本期目录
许渊冲:向夜晚“ 偷时间”的百岁老人
封面人物
北京一个深冬的下午,大风吹得树枝呼呼作响。在北京大学畅春园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里,许渊冲靠在摇椅式皮沙发上打盹。听到有人进门的脚步声,他从小憩中醒来,忙不迭地拿起小桌上几本新近翻译的作品样书,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历数译著之趣。
“书销中外百余人,诗译英法唯一人”是许渊冲对自己百岁人生的小结。“人家说我狂、吹牛,我说这是事实,我的译书多得这里都摆不下。”他个性张扬性子冲,说起话来嗓门大,人送外号“许大炮”。他是西南联合大学的首届毕业生,透过他,或许能窥见一个时代先生们的风骨气韵。
百年岁月,他在国难民危时投笔从戎,于艰难困苦中探寻新知,面对质疑不妥协,执着地开拓翻译新高地,架起一座中国文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把中国的美告诉世界,滋养后来者的心灵。
重拾“耕读”必修课 找回通往精神家园的路
专题报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地承载着“道”和“德”、充溢着精神与文化,而“耕读”是人与天地对话、向天地学习的途径。“耕读”也因此成为古代文人崇尚的物质与精神自给自足的诗意生活。遗憾的是,伴随着城市文明的高速发展,农耕文明日渐萎缩凋敝,不少人背井离乡、疏远乡土。如今,很多孩子身上,已了无“泥土气”。
当下,我们为什么要重提“耕读教育”?作家、学者周国平曾说:“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远离土地的孩子,动摇了生命的根基,淡漠了对天地万物、乡土家国的情感,也迷失了通往精神家园的路。他们亟须重建与土地、自然的连接,从“耕读教育”中汲取生命的滋养、成长的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耕读教育”亦势在必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耕读教育”俨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有哪些新内涵?具备什么样的时代价值?中小学校又该如何立足育人本位渗透落实“耕读教育”?本期“专题报道”,我们力图在这场寻“耕”之旅中探求教育的根,找回孩子们通往精神家园的路。
从田野读懂世界
苏北谈教育
传统的耕读教育,践行的是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以耕创造物质,以读滋养精神,以耕读提升生命。今天,我们可以在全球一体的世界观中,在历史的衍变、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创新中重识耕读教育,从田野读懂世界。
眺望广袤的田野,玉米、棉花、水稻等多种多样的作物,依然蓬勃地繁衍着,茁壮地生长着,灿烂地收获着,它们也一如既往,依然牵动着文明曲折的延展、市场严酷的竞争和人类多舛的命运。
“最美逆行者”的乡村艺术行动
公益路上
人来人往的街市,一爿简陋的猪肉店内,一个身姿柔软的小女孩沉浸在芭蕾舞的世界里,刻苦练习着基本功——这段出自纪录片《小小少年》的视频近期刷爆全网。视频里的主人公叫邬刚云,今年10岁,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的一名彝族女孩。在无数人为小云儿的“天赋”“励志”点赞时,她身后的“伯乐”——舞蹈家关於、张萍夫妇及他们投身多年的艺术公益故事也为更多人所知晓、动容。
“‘彩云计划’不是一个项目,项目是有始有终的,而我们做的这件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关於表示,乡村美育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自己和张萍像一座灯塔,感召更多艺术家下沉乡村,投身艺术公益行动和乡村文艺复兴。
中小学生读物管理何以落实
时势
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的系统工程。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阅读量的积累,更要注重阅读质的提升。用科学的办法管理现有的图书,用规范的标准管住未来的图书,用智慧的手段吸引学生读书,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责任。
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彻底抛弃“减负”之说
锐见
学习是人的大脑不断被塑造的过程,涉及认知、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等问题,也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家庭背景等因素有关,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仅把学习中的困难理解为负担,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忽视了学习的真相。如果不能认清学业负担的本质,从根本上明晰减负的关键,中国教育就谈不上培养创新人才,也谈不上高质量发展。抛弃“减负”这个概念,就是要求从更深层认识学生学习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用学业负担掩盖教育的全部问题。
寄情山水间,教育返自然
先行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自古流传的学习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让人们从古至今始终保持着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中国古代文化对语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问起语文的内涵,王杨军一定会说,山水人情,文人风骨,这才是语文该有的样子。
2019年,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名为“语文山水”的账号迅速走红,视频发布者、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杨军极富特色的“古风”语文课堂,令网友们纷纷感叹“这种学习氛围太棒了”“这样的语文课谁舍得睡觉”……
在“语文山水”的签名栏,王杨军称自己的教学是“富春山神和班上的仙童们共同耕作”。虽然不能带领学生们像“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徐霞客一样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但是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语文回归最初的样子”。
职业体验,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实践者说
职业体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自2010年开始依托国家级课题“以心理辅导室为支点的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模式的建构”探索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具有体验式特色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让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落实在学科教育中,也落实在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凝心聚力谱新篇 专业引领再发展
区域教育
哈尔滨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千方百计促进校长专业成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取得了可喜成果。遵循教育规律,依托教育家办学,辐射校长群体发展,市教育局、市教育研究院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开启“校长发展共同体”研修工作,培育了共同体文化,创新了校长研修新模式,带动了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发展,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广泛赞誉。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