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都是“月光族”吗?00后大学生就业最看重什么因素?大数据可以告诉你答案。
近期,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复旦大学社会治理中心联合发布了上海市大学生系列调查报告。
该调查跨度长达5年,涉及消费、就业、文化生活、社会心态等各方面,采用“大学—学生”随机抽样方式,从不同层次的高校、专科中抽取了大学生样本,覆盖了上海市范围16所高校4720名在校大学生。
消费:相比“花光”,更多学生选择“存钱”
5月2日晚,第二届“五五购物节”举办年轻力专场,2021互联网青春生活节带来了各类新产品、新模式,引领新消费,为青年“种草”。
那么,新新人类的消费观是怎样的?系列报告中的《2020年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显示,相比2015年,当下大学生群体对于消费态度更为鲜明,消费观更个性化、时尚化,同时对消费行为的态度更保守。
大学生都是月光族吗?在回答“如果有多余的钱,我首先考虑存起来”这一问题时,2020年受访大学生选择“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分别为48.14%和27.03%,选择“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和“无所谓”的比例都有所降低,说明如今大学生更倾向于存钱而不是花掉。
一定要买名牌吗?与2015年同样问题相比,2020年受访大学生面对“购物首选实用,是不是名牌不重要”的命题时,“完全同意”达到31.95%,比5年前有较多增长,“比较不同意”“无所谓”和“比较同意”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说明5年来消费时注重商品实用性而非品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对大学生来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样的透支消费很正常吗?对这个问题,受访大学生的回答相比5年前有很大变化。仅有6.40%的大学生比较认同透支消费,1.25%的大学生完全同意该说法,“完全不同意”透支消费的比例大幅上升,达到了37.39%,“比较不同意”的占比也有34.87%。当今大学生反对透支消费、提前消费的意识上升。
报告显示,2020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趋于稳健、保守,更偏好储蓄,而非透支消费;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而非品牌;攀比同辈和省吃奢穿消费风潮正在退热。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消费观?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入学年份越晚,其消费指数得分越低;专业类别也有影响,相比理工农医类的专业,文史哲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炫耀性消费;另外,大学生的父亲教育年限和入学前成长地类型能反映其消费能力和消费自由程度,从而导致消费观念的差异。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相比个体层面的因素而言,社会思潮和经济前景的变化趋势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影响更大,不论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他们的消费观和消费心理都普遍受到了新冠病毒疫情的波及。
择业:向往体制内,拥抱大城市
求职季到来,很多应届毕业生将从校园生活转向社会生活。近期,在教育部、人社部召开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上,教育部通报的2021届毕业生将达909万,比2020年再增加35万。不久前,上海召开了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那么从2015年至2020年,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和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观念有何差异?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到工作或许并不难,难的是找到满意的好工作。那么,在大学生眼中,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呢?数据显示,在评价一项工作的好坏时,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发展空间”“收入”“能力提升”和“个人兴趣”,此外,将“舒适”和“稳定”作为评价工作好坏首要标准的大学生比例有所提高。相比于“95后”大学生,“00后”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可能会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对大学生来说,多少收入是满意的收入呢?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首份工作月收入的期待普遍较高,其中,选择5001~8000元的比重最高,占40.7%。与2015年相比,2020年调查中大学生对首份工作的收入期待有大幅提升,这一变化也从侧面印证了大学生在择业时对收入的重视。
调查结果还显示,就业方向愈发多元化。选择体制内就业的比例有较大上升,从2015年的33.6%上升到2020年的42.9%;倾向于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大幅下降,从2015年的36.0%下降至2020年的14.4%;选择“自行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也大幅下降,从2015年的22.5%下降到2020年的10.4%。值得注意的是,主播、新媒体运营等“互联网+”新兴职业受到不少人青睐。
从学历层次来看,211高校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传统的市场化就业,一般本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体制内就业,而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创业热情最高涨,对新兴职业的接受度也更高。
学生们想去哪里工作?大城市依旧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在就业地点偏好方面,选择大城市的比例高达84.6%,其中,选择“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比例为63.3%。
在对工作意义的理解方面,认为工作是“权宜之计”的大学生仅占2.3 %,认为工作是“人生必经阶段”的大学生比例为19.5%。23.6%的大学生认为工作是“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的需要,即注重工作意义的责任取向;22.4%的大学生将工作的意义理解为“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即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23.8%的大学生认为工作是“实现个人自由的工具”,即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终极目标的工具。
由此可以看出,工作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不只是满足个人基本生存的一种简单的经济活动,而是指向了更高阶的价值性意义。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非常看重工作的精神价值,希望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理想和个人自由;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并非一味追求个体价值,也会看重工作的物质意义,以及对于履行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意义。在找寻工作意义方面,大学生同时注重现实责任与理想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