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人们发现自卑心理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让很多家长觉得不可思议,孩子小小年纪,家里都当个宝,自卑心理到底从何而来?
自卑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逐渐产生的。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早期(1.5~3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惑感,其中,疑惑感包括对自己的疑虑,当幼儿对自己的疑虑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卑一旦产生,就会让孩子出现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甚至会拒绝交朋友,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而这个时期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错误的家庭教育。
语言打击伤自尊
幼儿的自卑心理很大程度来自于家长的语言“打击”,而这恰恰是家长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不经意给孩子“贴标签”或对孩子出现贬抑性的评价,如“太笨了”“脑袋不开窍”等,这些语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自卑[1]。
3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会轻信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评价,年龄越小的儿童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越大[2],所以父母的负面评价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大多对事物的感受性强,本身也较为敏感,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内向的孩子产生自卑的概率更大[3]。
比的是孩子,伤的是的心
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是众多父母的通病,他们希望用这种方法来激励孩子,让孩子有动力变得更好。但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对内向的孩子来说,他们会逐渐失去信心,不愿意与人交往,从而出现自卑。而外向的孩子可能会急于证明自我,但因实力不够,没有经验而遭遇失败,开始怀疑自己,产生自卑。
“哭穷”让孩子产生心理落差
很多人都想不到孩子的自卑会源于小时候家长的“哭穷”。虽然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攀比的心,如果家长过度节俭、向孩子“哭穷”,会使孩子感觉物质条件方面不如别人,或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东西,从而产生自卑。因为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还会与同龄人进行比较,随之产生心理落差,开始对自己产生否定的评价。
过度关注比缺陷伤害更大
很多家长会对“弱势”儿童采取差异化教育,如对于有生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如生理残疾、身患疾病、身材矮小或肥胖等)的孩子,家长会给予过度关心和保护,不让孩子跑,怕引发哮喘等,这反而会强化孩子“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意识,让孩子更加明确自己的缺陷,加重其自卑心理。
正确引导,避免孩子自卑
自卑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所以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正确引导,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拉入自卑的“深渊”。
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
想要让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就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阳光”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能宽容地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不足,杜绝所有打击和贬低孩子自尊心与自信心的表现与行为如贴标签、做比较等。
对于孩子的不足或遇到挫折,家长不要急于去指责孩子,特别是对内向的孩子,应该先倾听孩子的诉说,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失败或受挫的原因。父母可以给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大人同样会遇到失败和挫折,重要的是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积攒经验并培养自己果断、进取等优秀品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有缺陷的孩子,家长要用正常的态度对待孩子,避免过多的语言和行为强化孩子的意识,可以帮孩子找到身上的优点及特长,鼓励孩子采用“扬长避短”的方式,体验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逐步建立自信。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随着孩子的成长,金钱观也慢慢形成,这时需要父母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避免因为自己的“抠门”让孩子产生自卑。家长可以通过劳动让孩子明白,钱是父母付出辛苦劳动换来的,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不能小气,斤斤计较,当然也不能大手大脚,还要帮孩子克服攀比的心理。对于孩子的学习投资、兴趣爱好、集体活动等要尽力满足,而吃穿用度要满足其基本需求,但不过度奢靡。
每个孩子的自卑都不是天生的,儿童时期是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旦自卑心理产生,就会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1]。所以此时,父母不仅不要做孩子自卑的推手,还应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在孩子出现自卑倾向时,给予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林菁. 青春期自卑感的产生、危害及克服[J]. 闽江学院学报, 2000(5). [2]陈琴. 幼儿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 学前教育研究, 1998(5).
[3]崔薇. 幼儿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 当代教研论丛, 2017.
*文章版权归Life Ofmom原创所有
本平台不做任何用药及治疗方法推荐,如需治疗,还请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