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效应”里没有人敢坐下,并不想内卷的人在环境的裹挟下被迫内卷。
霸屏热搜半个月的“小系列”终曲《小舍得》终于迎来大结局。然而大团圆的剧情却让不少网友意难平,甚至直接喊出了弃剧。
“强行”的和解没有得到原谅也是因为剧情里无比真实、焦虑的小升初升学故事让观众们耿耿于怀。有关“教育内卷”“教育焦虑”“鸡娃”“虎妈”等话题的热议一直没有停息。
我们渴望看到剧中最终展现平衡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的现实性做法,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得以启发和利用,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结局却让人大失所望。
剧中的两个家庭原本分别是鸡血和佛系两种教育方式的代表,然而在大环境的裹挟下,后者也难以独善其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很多人在开始看到田雨岚的时候都感叹“编剧是不是在我家安了监控”“田雨岚大概是我亲妈……”择校、奥数、KET、PET,这是多少孩子童年时期的噩梦,又是多少家长天天挂在嘴边念叨的词儿。 田雨岚是鸡血“虎妈”的典型代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给儿子子悠报名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的课外辅导班。
早早开始为子悠的小升初择校铺路,为了能上最好的初中,奥数金牌、××杯的一等奖一个都不能少,以求能在孩子的简历上增加“浓墨重彩”的闪光点。 定期和“虎妈”们一起开茶话会,分享“内部消息”,都默契地嘱咐彼此“别走漏了风声”,毕竟“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个竞争对手”。
如此看重儿子成绩的田雨岚真的只是为了儿子好吗?不是的。原生家庭的匮乏让田雨岚的内心既自卑又缺乏安全感。 因此她精明、好胜、攀比心强,以孩子的成绩为自己人生的KPI。“昨天子悠随堂测试考了个一百分,妈妈今天就像整了容一样,至少年轻十岁呢。”
家庭聚会上,为了把南俪家的欢欢比下去,让子悠背圆周率,用“晒娃”来提升自己的家庭地位,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在她的施压下,子悠最终“疯了”,在一次重要考试中,紧张到精神错乱,撕了考卷,掀翻了考桌,跑了出去。
而南俪,最初的佛系妈妈典型代表,崇尚快乐的素质教育,反对“唯分数论”。在五年级之前,欢欢没有上过任何学习上的补习班、辅导班,只是培养她的兴趣。
然而这样的快乐教育在欢欢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利、夏君山家庭辅导的一次次歇斯底里中悄然转变。
剧中,夏君山用一个“剧场理论”点明了孩子面临的教育内卷。在剧场里,原本都在坐着观看的观众中站起来了一个人,为了能看到演出,其他观众也不得不站起来,最终没有人坐着看戏。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成本,得到了更差的体验,但可悲的是没有人敢坐下来。
孩子成绩不理想,身边的同学全都在上补习班,被裹挟、被同化不可避免,原本独善其身的南俪黑化了,甚至有更加极端的做法。而欢欢,差点跳楼……
我们不禁要问,拼了命地让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面子?家长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过得不如自己,可这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做法吗?
@萱萱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说到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焦虑,我想到了纪伯伦的这首小诗。分享一个真实故事,在我10多岁的时候有个很熟悉的画面,70多岁患有白内障的爷爷会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每天看书,所以从小我对书有很不一样的感情,我从书中获取知识也体验着阅读的乐趣。这样的习惯并没有随着我从学校毕业而改变。我持续从阅读中受益。而爸爸是很焦虑的,他花费了很多钱给我买了各种参考书,他关心我的成绩而不是我的心情,他关注我的排名而不是心理。在看到高考成绩单那一刻我落泪了,我觉得如释重负,我再也不用像机器人和做题工具一样去满足父母的期待了。父母的焦虑没有让我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而爷爷对于知识、书籍和生活的热爱却给了我养分,让我去自主思考、自我成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所以,我想说,去给孩子爱,也让他们看到感受到你们对于自己工作兴趣的热爱,让孩子通过这些养分成为更好的自己。停止焦虑,当我们的头脑被各种升学的资讯、邻里间的攀比所裹挟,停下来看看自己,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让孩子在父母的从容智慧中健康成长。
芭粉的留言中的“他关心我的成绩而不是我的心情”,像极了《小舍得》剧中子悠悲哀地喊出的那句“妈妈爱得只是满分的我”。教育焦虑、教育内卷、晒娃,家长看似怀抱着为了孩子好的心,却在孩子身上加注了太多本不应该存在的压力。
还记得,前段时间去世的高才生张一得。他的父亲是像田雨岚一样的一位家长,辞去自己高管的职务,一心带娃。儿子张一得在他的“辅导”下,成绩优异,2017年考上了美国常春藤名校。
然而,在我们认识这位阳光帅气的学霸的时候,却是他在美国校园里自杀身亡了。过后,人们才发现,在张一得与父亲的相处中,有很令人窒息的控制细节。以“永远不对儿子说不”为人生准则的父亲,在一得请求给予个人隐私空间的时候却选择拒绝,依然拍摄儿子的正脸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以博得关注。
这位父亲有着失败的前半生,将实现自己价值的期望寄托在培养儿子身上,用儿子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以爱的名义将儿子逼上了绝路。“爸爸,既然你替我活着,我就不用活了。”
知名“虎妈”蔡美儿最近也“跌落神坛”,两个女儿成绩优异还有才艺,但是蔡美儿对孩子的约法N章,也是看得芭姐心惊胆战,大概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累已经是最常见的状态了吧。
田雨岚这样的家长们,看似在“虎妈鸡娃”的赛道上遥遥领先,对孩子的学习早早开始重视,但她让孩子成为证明自己的KPI的心态,也成了孩子成长路上沉重的枷锁。《小舍得》,也就是舍掉对自我的执念、对虚荣心和面子的执念,才能让孩子得到人生属于他自己的选择权。
不被教育焦虑裹挟,首先是家长们要舍掉以攀比孩子为自己价值的执念,去转换角度,只针对自己的孩子来看到底什么才是好的。
@小朱
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好像学生时代只有一件事情做,那就是把书念好,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这样的观念灌输使我从小就知道要好好学习,还挺自律的。
我没有一个精彩的童年,大学之前的时光真的没有什么颜色。因为从小被这样的思维观点影响,使我的自我教育焦虑很强,从小嘛没什么见识也没出过什么远门,就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尤其是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眼里没有其他风景,只知道埋头苦读,也没有创造啥奇迹。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的认知太狭隘了。
如果以后我有了下一代,我一定会让他在该玩的年纪好好玩,可以督促和劝告,但不会裹挟他学习是最重要的,不想让我的缺憾在他的身上重演。
@耶
我从小学习比较靠自己,父母没有很管过,有时候会羡慕别人爸妈给他们规划好很多,我只能自己摸索,会有点埋怨家长,但是看同学们周末都很辛苦又感觉自己还挺自由的。
我爸爸也会告诉我其实读书好不见得在工作上就吃香,但总归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越高越好的。靠自己有个好处就是会比较有规划比较自律,而且也让我有更多时间了解世界,所以从小认知都很宽泛吧,但是前期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这一点一直还在影响着我。
小升初的年龄段本应是无忧无虑、探索兴趣、开放视野的时间,然而沉重的教育焦虑裹挟下的压力,让孩子们被迫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为了能在父母口中“市重点”“争第一”的赛道中先声夺人,似乎只有学习、读书才是唯一的、被允许做的事情。可是,教育的价值真的只是单纯的填鸭知识吗?很显然,不是的。
教育是一种启蒙,是帮助孩子们从蒙昧阶段走向理智阶段,如果一味地将过多的不属于孩子接纳范围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孩子,只关注成绩、考试,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教育焦虑下培养出的孩子也只不过是冷冰冰的做题机器而已。
@Daisy
教育焦虑是跟随时代的进步逐步演变的。时代在进步,社会格局在变化,我们要足够强大才能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我没有被教育焦虑裹挟过,我的父母很开明,在我9岁的时候,他们尊重我的选择送我去读了国学,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我不能说自己博古通今,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学习,我学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会全盘否定,也不会无脑崇拜,要有理性地去看待一件事。四年后,我爸送我去练了散打,这并不是我所愿意的,但我还是去了,我爸的本意是希望我能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吃苦的能力,学会保护自己,我没有让他失望,在我13岁的时候我去任何地方都是自己一个人了。一年半后,我回到义务教育体制内的初中,上初二下学期,在上国学和练散打期间我都没有正经地上过文化课,直接上初中的课程于我而言是吃力的,但我并不为此后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任何事情都是有投资有回报的,投资什么就回报什么,但回报的程度取决于投资时的努力,也不是所有投资都能带来巨大的回报的。
前期的南俪其实也是很好的案例,虽然没有完全做到平衡欢欢学习成绩和兴趣,但是能在教育焦虑的大环境下听到小欢欢说自己长大以后想当一名歌唱家或是主持人,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事情了。
面对教育焦虑的大环境,更应该去努力探索如何让孩子松一口气,致力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掌握学习生活的方法,享受本应快乐的童年时光。
在人人都在竞争的“内卷”时代,很多人都在害怕停下来会给对手可乘之机,所以“剧场效应”里没有人敢坐下,并不想内卷的人在环境的裹挟下被迫内卷。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补习,那我的孩子也得补习,被迫跳入内卷的漩涡,渐渐变成了主动内卷。
可这样的教育焦虑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呢?是不该承受的压力,更是剥夺他们自我成长的刽子手。别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自己孩子的噩梦,也别让对孩子的爱成为伤害他们的武器。作为孩子,也应该主动地去沟通和安抚家长的焦虑心情。正确全面地成长,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教育方式。
文章来源:时尚芭莎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