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再读《范进中举》,才发现我没有资格嘲笑他

最近,有关高考的话题再次被推上热搜。果然,翻开日历一看,2021即将过半,距离万千瞩目的高考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说句实话,虽然关于高考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但是那份紧张和激动的心情,却依旧没有丝毫地减弱,尤其是考场铃声响起的一刻,仿佛再次置身其中。

作为旁观路人的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即将奔赴战场的考生,所承受的压力更是巨大。于是,这时候我们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考生的老前辈,五十四岁的范进老先生又被请了出来,用他悲中带欢的故事来为新一届的考生减压打气。

然而相比于考生们听到故事后的开怀大笑,再读《范进中举》的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原来人到中年之后,想法和眼光真的会发生改变,连看那个倍受世人嘲笑和批判的范进,竟也觉得有几分可敬可爱。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这是古人对于人生岁月的定义。在他们看来,三十岁就应该顶天立地,担起一家重担。不过如果将这个标准放到范进的身上,显然并不适用,因为他考中举人之时已经是五十四岁的高龄,天命之年已过。

而在他屡试不中的数十年间,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将一个“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形象保持得十分良好,从未越雷池一步。也正是因为如此,范进的家里过得苦不堪言,不仅穿着褴褛,连吃顿肉都成了奢望。

也许在今天看来,大家会觉得这样的人生过得没有意义,既不能很好地养活妻儿,又无法担起家庭的重担,反而不顾死活,一味地汲取家中银钱花在一件见不着亮,看不着底的事情上,这不是自找烦恼,活该受罪吗?

可如果换个角度去想呢?范进身处的时代与我们截然不同今天的我们讲究人人平等,不分职业高低,无论当官经商,还是环卫保洁,都拥有一样的权利和地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范进所在的明朝却礼教严苛,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所有人自小就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熏陶。尤其是读书人,更把考取功名,优而择仕当作人生唯一的信念与目标。

而家境贫寒的学子,对于这一渴求就更甚,如果不能考中,不但几十年的心血和钱财会付诸东流,子孙后代也将继续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如果赶上天灾或者战乱,活命都困难。可考上了功名,一切都会改变,能够入仕为官 ,能够福荫亲族,甚至改变子孙后代的命运。

对于范进来说,考中举人,是梦想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妻子长得丑,瞧不上自己,没关系,书中自有颜如玉;岳父嘲笑,家中贫瘠,没关系,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读书就有希望,就有未来。

所以无论是面对家中的贫苦困境,还是来自亲朋邻里的奚落嘲讽,范进都没有放弃和动摇。十次落第考十一次,二十次落第,考二十一次;从青丝到白发,从严寒到酷暑,这种恒心和毅力,又有几人能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反观今日,逃学打架,手机网游,越发优渥的条件,却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氛围越减;而步入社会的人群,可还曾记得儿时的梦想,记得要为中华崛起读书,不负这大好韶华。

大家天天喊着不忘初心,却忘了“初心易得,始终难求”,我们缺的不是初心,是对初心的执着坚守与追求,是如同范进那样历经几十年沧桑变幻依旧不灭的激情与热爱。

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读范进中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需要明白,范进考中举人真的很难,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算是985,211的高材生,见到他的学历,也得赞一句:“范爷爷是大神,是学霸!”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代的科考和我们今日的高考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以地域划分。首先应试的学子需要先参加当地的县市府试谋求童生资格,再考取秀才。

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为例,在260多年的历史间一共录取了300万左右的童生,平均一年不到一万。而2021年我国仅毕业生就超过了900万,按清末时的4亿人口来做比较,仅2021年能合格毕业的学生就是清朝200多年所有童生的总量。

考完童生之后的学子就可以继续参加院试,来争夺秀才的名号。依旧以清朝为例,每年能够考中秀才的数量为童生的1/5,也就是两千人。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清华的内地录取人数就已经超过了3500人,读书人中最不起眼的秀才究竟有多高的学历,一目了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经过了这两轮的角逐与厮杀,剩下的人就可以进入乡试,如同范进一样冲击举人了。不过相比于童生秀才的选拔,考举人的难度更高,时间也更长(3年一次),所以能够通过的人数也就更少,通过率也由院试的20%降为了4%。

大名鼎鼎的六如居士,被后世推上神坛的大画家唐伯虎,最后取得的功名也不过是个解元,全省举人的第一名,和中举后的范进平级。因此说范进能够考中举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十分难得的,学历含金量百分之百,秒杀很多研究生博士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重要的,考中举人之后的福利待遇简直不要太好:可以不用交公粮,不用服差役,还能提高社会地位,即使和人打官司也能够获得法律的偏袒。在做官的问题上就更让人开心,能够直接被公派,晋升成旱涝保收的国家公务人员。我们所熟知的,明朝的著名清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根本没有中过进士。

所以说范进中举之后变得癫狂不是不能理解,实在是前后的待遇对比过于强烈,让人一时迷住了心性。就算是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恐怕即使不开心地疯掉,也会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

再看看今天碌碌无为,整天想着突然暴富的自己,是否会觉得有一丝悲哀呢?范进至少是靠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了命运,成为了人上人;而天天抱着综艺游戏傻乐的我们,却还在嘲笑他无能,嘲笑他承受能力弱,究竟是谁该被嘲笑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与其有这个时间,不如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书,长长知识,充实一下自己。毕竟一夜暴富发生的机率少之又少,奋斗成功的事例却从不缺乏。

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让我们对范进产生敬意的原因不只是他对梦想的执着和渊博的知识储备,还有他卓越的个人能力。有一句话叫做“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无疑,范进就是那个人。

我们读范进中举的故事,通常只读到他中举之后疯掉那段,然后感叹一下“乐极生悲,世事无常”就算是结束,殊不知,真正的精彩之处却在结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范进清醒后,为去世的母亲在家丁忧三年,这三年里依旧如同过去的几十年一样,寒窗苦读,丝毫没有因为考中举人而得意忘形。三年之后,到了会试(选拔进士的考试)举办的时候,守孝期满的范进进京赶考,终于不负几十年的埋头苦学,考中进士。

相比于考中举人时的疯癫无状,这时候的范进已经处变不惊,面对乡邻和各方势力的讨好依旧镇定自若,再没有闹出什么笑话。不久之后,范进就“授职部署,考选御史”得以在京中任职。此时的范进也不负数十载的寒窗苦读,将一生所学都完美发挥,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政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也正是因此,他被升任山东学道(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成为仅次于巡抚的高官,由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成为了读书人的管理者。此后,范进也一直官运亨通,在沉浮的宦海中游刃有余,最终官至四品。

试想一下,如果范进一直沉迷于自己中举的喜悦,不继续苦读,就不可能考中进士;如果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只知道死读书,没有掌握世情人心,也无法在残酷的政治舞台上平步青云。

范进所取得的一切,都是他应得的,这份成功就算来得迟,也不会缺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与其天天抱怨着没有机遇,遇不到伯乐,不妨好好看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不然成功不是砸到你怀里,而是砸到你脸上,再无颜去面对。

而且很多东西需要时间的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如果只追求速度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得不偿失。范进正是耐住了这几十年的贫穷嘲弄,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才有了日后的成就。就如那句歌词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吴敬梓写《范进中举》的初衷也并非来歌颂某种精神。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视角,总会有不同的感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范进的懦弱,不问世事让我们愤怒,但是他对知识的追求,对梦想的坚守亦让我们动容。我们可以批判腐朽的八股取士制度,可以鄙视那些趋炎附势只图利益的小人,但也要看到普通民众的痛苦挣扎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凡事有利就有弊,有好就有坏。20岁的时候看到的世界非黑即白,30岁的人生偶尔有灰雾笼罩,等到40岁,50岁,也许绚丽的颜色会让双眼失神。

但无论怎样,只要心中有一个坚定的方向,就不会被外物所动;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加持,就能明辨是非;只要耐心准备,时刻等待,梦想就会到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祝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们,能有范进一样的智慧,范进一样的运气,成就一番精彩的人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