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退缩的时候,叫他“别怕”是最没用的话

当孩子害怕、恐惧时,他最渴望的,是更多的鼓励和关怀,而非父母口头上的“别怕”。

——鹿妈

◆ ◆

作者 | 十一姐

来源 |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

最近天气不错,我就带着女儿去了好几次家附近的拓展乐园。

乐园里有一个项目特别受欢迎,就是这种索道。

孩子坐上去,爸爸妈妈一推,呲溜就滑走了。

有天我们在排队的时候,前面是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

他一开始跃跃欲试,但轮到自己的时候,突然害怕起来,不肯坐上去。

男孩妈妈在旁边拼命鼓励他:

“别怕,一点都不吓人,你手抓紧,肯定不会掉下来的,你看哥哥姐姐不是都滑过去了吗?”

话说了一箩筐,小朋友就是不肯上。

妈妈看后面很多人等着,有点不好意思,想抱他下来不玩了。

没想到,孩子却又不愿意离开,就这么不上不下僵持住了,我正好站在旁边,就插了一句嘴:

“你坐在上面,妈妈扶着你,陪你走过去好不好?

就像坐秋千一样,妈妈就在旁边,不会摔跤。”

小男孩好像在进退两难之间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坐上去,由妈妈扶着滑了下去。

妈妈把索道拉回来的时候,我和女儿拼命给他鼓掌,小娃儿满脸放光。

面对恐惧的3种做法

小朋友害怕去做一件事,是特别常见,也容易让家长感到挫败、恼羞成怒的事。

这个妈妈当时的反应,其实体现了家长几种最常见的做法。

第一种,口头鼓励型:

讲道理,叫孩子“别怕”。

第二种,逃避放弃型:

“算了,不做了”,让孩子吓成这样何必呢?

第三种,生推硬拽型:

把娃硬拉上去,一把推走,管你是哭是叫。

尤其是男孩的家长特别容易这么做。

这三种做法,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获得勇气吗?

我们来想象一下自己站在蹦极台上的心情,那就是孩子的心情。

这时,老公(老婆)站在旁边拼命告诉你:

“别怕,不吓人,有安全绳绑着呢,肯定死不了。”

你心里会怎么想?

“我知道死不了,但我控制不住啊。”

一件在大人看来一点都不可怕的事,对于孩子而言,却可能不亚于蹦极的可怖。

所以“别怕”两个字,起不了任何作用。

如果,老公一把把你推下去了呢?

哇塞,肯定是情绪崩溃、魂飞魄散吧?

从此你会不再害怕蹦极吗?

只会更加害怕,怕得再也不敢踏上高台一步,对老公的信任和依赖,也会因此减少几分。

所以,请不要无情的把孩子扔进恐惧的深渊,还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有朝一日会感激你今天的所作所为。

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有哭,也是因为害怕被骂而咬紧牙关。

这对增强他们内心的力量感和自信,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让亲子关系疏远。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第4种做法?

心理临界点

如果你认真地读过《游戏力2》这本书,就能意识到,上面提到的那个坐索道的小男孩,当时处在“心理临界点”上。

什么是心理临界点呢?

劳伦斯·科恩说:

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地点。

在这里面对恐惧时,我们虽然感到害怕,但仍然可以有所行动。

至少我们可以再往前迈一小步。

只要你回忆一下,就能想起很多孩子处于心理临界点的状态。

比如:玩滑滑梯,坐在口子上了,但就是不往下滑;

比如:一直喊着去游泳,到游泳池边上,突然不肯下水,还借故大发脾气;

比如:去上课外班,走到门口,死活不肯进去了......

学会辨识孩子的心理临界点,是父母需要学会的一个重要技能。

帮孩子面对害怕、战胜恐惧的第4种更好的方法,就藏在这里。

那么,怎么做呢?

第一步,判断孩子的压力有没有超过临界点。

如果孩子情绪崩溃,大哭大闹,或者是极力逃避,拖都拖不过去。

说明孩子这一刻面临的压力,已经越过了临界点太多。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把孩子拉回“安全区”。

给他们安抚、包容、接纳、共情,等他们调整好心情,再重新出发。

第二步,后退一步,寻找和适应临界点。

去年暑假我们去澳大利亚住了两个星期,在悉尼的海边,我想带女儿去踩海浪。

但她一看到海浪打过来就非常紧张,拼命说“不要不要”,差点就要哭了。

我知道这越过了她的心理临界点,就和她退到沙滩上,但是离海浪很近,问她:

“那我们在这里玩沙子、看着海浪可以吗?”

她点点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还有一次女儿上早教课,被老师玩的消防员游戏给吓哭了。

对,那时她就是这么敏感,任何可以联想到危险的事,都会让她害怕。

我把她带出教室,等她平静下来,说:

“我们到教室里面,坐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我们不参加好吗?”

当孩子很害怕的时候,退一步。

寻找到一个他们可以接受的心理临界点,并给他们足够多的适应时间。

有时这样的适应时间很快,马上就可以采取下一步。

但有时这样的适应时间很长。

像乐园里的这种绳网桥,别看她现在来去自如的,一开始女儿起码有十次站在口子上想玩又退出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临界点旁的陪伴,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耐心、时间,保持连接,接纳害怕。

让孩子自己安静的待一会儿,适应一下,不要催促。

或者对他们说:

“是啊,这是挺可怕的,我会一直握着你的手,等你准备好了,咱们再一起过去。”

第三步,小步向前、化整为零。

孩子在心理临界点上的时候,有时需要的仅仅是时间,他们自己就能克服害怕。

但很多时候,也需要家长轻轻推一把。

这里的“轻轻”,就是把压力化整为零。

小步向前,在一个临界点上适应了,再向前走一步,走到下一个临界点。

那个坐索道的小男孩,妈妈要他自己滑下去的时候,怎么都不敢,因为这个挑战步子太大了。

但妈妈扶着往下滑,这是一个小步向前的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起来只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建议,却能打破僵持的局面。

滑完那次,妈妈就带着孩子走了,我还略觉得可惜。

因为孩子刚尝到成功的滋味呢,正是继续向前的好时机。

我想象自己,接下来会试着跟在旁边,但放开手不扶,这样一步步向前,几次之后,孩子应该就敢自己滑了。

女儿也是这样克服对绳索桥的恐惧的。

我跟她保证:

“妈妈扶着你,你就走一步。一步就好,你不怕了,再走第二步。”

前面她一直不敢,到第N次,终于迈出了一步,再一步,直到来去自如。

在面对一个完成不了的大挑战的时候,孩子品尝到的,是失败;

在面对一个能够做到的小挑战的时候,孩子品尝到的,是成功。

一个小小的转变,改变的,却是孩子的自我认知。

第四步,借助幽默和游戏。

《游戏力》里讲了一个4岁男孩的故事:

儿子很害怕滴眼药水,每次一看到我拿眼药水就紧张的不行。

有一次,我们尝试玩“停走停”的游戏,我拿着眼药水从房间的另一头慢慢走向他。

他说走,我就走,他说停,我就会被“定住”,他乐的前仰后合。

当我终于走到他的身边,我问:

“滴一滴在你的鼻子上,怎么样?”

眼药水在鼻子上痒痒的感觉又让他咯咯乐起来。

他同意了让我滴眼睛,并且再也没害怕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澳大利亚的海边,女儿适应了一会儿。

没那么害怕海浪的时候,我就带着她假装是被海浪冲击的摇摇摆摆的小鸭子。

把脚放进海浪,又跌跌撞撞摔出来,她咯咯直乐,很快就忘记了害怕。

第五步,正向激励。

正向激励,是一定不能忘记的一步。

它能帮助孩子把获得的勇气,在心里储存起来。

每次挑战成功,我都会马上跟女儿说:

“你回头看看,你居然从那么高的地方走过来了。

你看,看起来很吓人的事,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对不对?”

哪怕她只是跨出了一小步,并没有完成整个挑战,我也会跟她说:

“你看,你走了两步,虽然绳子晃悠悠的很吓人,但你还是做到了。”

然后和她大力的击掌,夸张的说:

“哇,你真是太勇敢了!”

所以女儿虽然是个非常谨慎敏感的小孩,却一直认为自己很勇敢,常常说:

“我可以挑战成功任何事!”

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小步向前+突破自我+正向反馈”的闭环,形成了非常积极的自我对话。

这种自我对话,在她未来的人生中很重要。

我提出过一个高度敏感孩子的性格成长路径,“PES法则”:

让孩子爱自己(Precious yourself)

扩大舒适区 (Expand comfortzone)

学习社会技巧(Social skill learning)

今天所说的心理临界点,就是帮助孩子一点一点扩大舒适区的方法。

孩子的力量、自信、勇气,不是一步到位、一把推出来的;

也不是一直逃避、却在某一天魔法般自动获得。

它靠的是“积硅步以成千里”,是在一次又一次小小的掌控感中积累的“胜利者效应”。

*作者:十一姐,来源: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这里汇聚了海淀、西城、顺义妈妈,传播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分享帝都妈妈的育儿新认知和京城新生活。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孩子 海浪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