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小舍得》早已大结局,但是留给我们的教育思考并未结束。
《小舍得》中虎妈田雨岚是赢在起跑线上的拥护者,所以颜子悠从小一年级开始就上奥数班,五年级奥数班已经有五个班。
班报得越多,并不代表成绩越好。
相反颜子悠在后期出现了基础知识薄弱,心理出现问题,抗拒学习等等一系列问题。
而一节课奥数课都没有上过,在乡下长大的米桃,却能轻松的获得奥数奖杯。
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物力的鸡娃还不如一个野生生长着。
虽然这可能是电视剧为了戏剧性效果做得对比,但也不得不让人思考,赢在起跑线上就一定是对的吗?
加拿大畅销书作家大卫•艾泼斯坦的《成长的边界》一本书中,说到比起赢在起跑线成为专才,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通才更不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常识,比如现在社会需要到底是需要专才还是全才;赢在起跑线并不是适合所有岗位和人等等一系列的反常识思考。
大卫埃博斯塔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深受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以及国务国务卿麦斯的喜爱
而他的《成长的边界》一书是比尔盖茨年度书单重磅推荐,并且说他是一本戳穿专业化神话的好书。
在这个瞬息变幻的年代,一万小时定律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
01赢在起跑线上为什么那么让人着迷?
电视剧《小舍得》中,三个孩子不同起跑线。
颜子悠是赢在起跑线,米桃是自由成长,欢欢是快乐成长。
三个孩子,代表了三条不同的路线,但却是同一跑道,一开始是颜子悠领跑,但中途掉线,最终米桃成为赢家。
赢在起跑线,之所以如此让人着迷,是因为通过重复的练习,可以成绩的提高。
就像田雨岚说的:成绩提高了,是实实在在的。
而在生活中,也有无数的例子证明赢在起跑线。
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既是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者,也是赢在起跑线上的代言人。
老虎·伍兹两岁时,就参加了人生中第一项锦标赛,并且获得了十岁及以下年龄组的冠军。
伍兹的爸爸,认定伍兹是打高尔夫的“天选之子”。
于是, 在他四岁时,父亲每天早上9点把他送去上高尔夫球课,过8个小时后再来接他。
伍兹也确实做到了赢在起跑线上,他在八岁时就战胜了作为优秀运动员的父亲。
在2009年前高尔夫世界排名首位,被公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高尔夫球手之一。
这样的成功案例,无疑刺激了更多的人往这条道路上走。
苏珊˙波尔加曾被誉为,国际象棋历史上最神奇的神童。
苏珊4岁就开始下棋,10岁时就参加了匈牙利国内的成人国际象棋比赛,并且成为国家大师;
11岁赢得男子希望比赛的冠军;12岁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公开赛的第四名;
15岁拿到了男子国际大师的标准分17岁获得了参加男子世界冠军赛区际赛的资格。
无疑,这些体育界优秀的运动员都是赢在起跑线的最佳案例,而这些成功的案例让人们陷入一种错觉,觉得只要练习的足够多,开始的足够久,就能在某个专业里成为顶尖人才。
所以,很多父母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学钢琴,学英语,学画画,甚至超前学习,试图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的获得好学校,好分数。
这也催生了一批鸡娃,但鸡娃就真的赢在起跑线上了吗?
电视剧《小舍得》中,颜子悠就是标准的鸡娃,可是最终因为课业过重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成功,忽略了潜在的危机。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信奉赢在起跑线呢?
因为赢在起跑线,让人们看到了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可以消除了许多不确定性,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赢在起跑线上成为许多人赢得成功走得捷径的方法。
02有时候捷径也是一种陷进
但捷径真的可以弯道超车吗?
也许它是一种陷阱也未可知。
《成长的边界》中,讲到一个案例。
2007年,国家地理频道请苏珊·波尔加做了一项测试。
他们让苏珊坐在路边的一张桌子旁,此时,一辆白色卡车左转经过苏珊面前,而卡车的车身印有已经摆放好了28颗的巨大棋盘图。
苏珊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就能立马还原她所看到的棋局,而且是分毫不差。
接着,苏珊国家地理频道让卡车掉头,再次经过苏珊的身边。
此时,苏珊看到的是卡车另外一个车身,上面同样是一个棋盘,比第一盘的棋子要少,但这个棋局是杂乱无章,随意摆放的。
虽然这一侧的棋子更少,但苏珊却无法还原所看到的棋局。
第一次测试苏珊之所以能快速地还原,是因为那是她所熟悉的棋局,一旦出现了毫无秩序的情况,她就无法还原了。
此书的作者大卫认为,这些专才根本就没有什么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不过是通过长期的训练掌握了“组块法则”,他们记得不是棋局,而是根据熟悉的模式,把棋局分成一个个有意义的小组块而已。
有人可能会说,苏珊的测试只是一个例外,并不能说明什么。
无独有偶,心理学家达罗·特雷费特研究了专才15年以上,他也记录下了很多同苏珊这样情况的专才。
钢琴家莱斯利·莱姆克可以不看琴谱,仅凭记忆能弹奏出上千首曲目。
所有人都觉得莱斯利有人体录音机的功能,但莱斯利同样接受了一个测试,结局和苏珊一样,他无法还原一首无调旋律的音乐,即使练了一段时间也无济于事。
这些专才能成功,靠的是做大量的重复动作,如果稍微改变规则,他所做的练习都变得无济于事。
就像我们考驾照一样,只要记清楚每个点位,总能倒车入库顺利拿到驾驶证。
但拿到驾驶证后却发现,现实情况跟在驾校学得有点不太一样。
这样时候,还需要重新摸索。
重复刷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或许可以一时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随着刷题量越来越多,压缩了孩子的思考空间,只剩下单调的重复。
一旦题目超过提纲范围,孩子就会觉得迷茫。
所以,比起报很多的培训班,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有选择性地刷题来得更重要。
03多转换跑道反而更能成才
机械的重复练习摧毁了创造力,看似是一种捷径,其实隐含陷阱。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专才往往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当年谷歌团队开发的阿尔法狗打败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一样。
事实证明在一定的规则里,人工智能会做得比人类更好。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慢思考的过程。
如果你想要孩子成为某个领域的专才,一个万小时定律以及赢在起跑线,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但是比起赢在起跑线,我想孩子更需要的自我选择和几经摸索,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事。
大家都听说过大画家梵高,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梵高直到27岁才认为自己喜欢画画。
在认为自己喜欢画画之前,梵高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才投身于绘画。
和梵高一样有名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同样是在35岁后才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在那之前他当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毛姆的《六便士与月亮》主人公的原型就是高更。
在体育界有个和伍兹同样出名的网球界传奇罗杰·费德勒跟伍兹的训练方式完全不一样。
罗杰·费德勒母亲是一名网球教练,但从一开始就没有让罗杰去训练网球。
而是,让他远离网球,带他上更多的体育项目,他和父亲尝试过滑雪、摔跤、游泳、滑板,也打过篮球、手球、乒乓球
最终在尝试过多种运动后,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网球,这才开始了网球的训练生涯。
虽然伍兹和罗杰都是体育界名人,但是两人的风评完全不一样,就连2019年福布斯100名人榜排名的名次也不一样。伍兹34位,而罗杰则在第11位。
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起跑线的赢只是一时,后续如何发力才是关键。
《成长的边界》告诉我们:赢在起跑线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拥有创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甚至通才,通过多维度的探索,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职位,成为那个职业的顶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