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统编后,孩子总学不好?原因在这儿!

近几年,随着小初高语文统编教材的推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学习、考试都开始体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注重文言文、古诗文、阅读量,作文也越来越关注现实社会,考查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些变化,从语文育人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合理的、必要的,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生活实践精神的体现,对学生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这些变化,在现实当中、在很多师生家长眼中,却成了学习的障碍和无奈。尤其在网络舆论中,这些变化被描绘成“教材越改越难”“学生求放过”“要让15%的学生考试做不完题”等等相对负面,甚至是危言耸听的声音。

当然,师生家长们的无奈、焦虑甚至抱怨,都很正常可以理解,毕竟大家面临的是学习比拼、是考试成绩、是教学成效,是怎么也做不完、辅导不完的家庭作业。

统编教材“育人”的初衷,与教学、辅导、考试的现实,成了一对无奈的矛盾!

但其实,这对矛盾大可不必!语文是基础学科,是积累性学科,不仅承担着学习基本语言能力的使命,更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甚至说,育人才是语文的根本!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家庭,从更深层、更高度去看,语文都应该这么“难”!因为,教考内容不这样“难”,就无法很好实现“育人”的目的。

这种“难”其实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培养,更是对学生心智发展、价值观塑造、为人处世之道润物细无声的必要措施。从学生成长、立德树人的角度,从家庭和社会国家对成才的期望角度,从真正学好语文的角度说,这样的“难”都是一件好事!

有三点看法和建议:

第一,家长和学生的心态。不要对语文学习过于功利化,一味比成绩。更不要把这种“难”看做是学习的障碍和负担,而要从孩子成长角度去看待,这是一种发展语言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必要做法,从而去理解、接受、支持,并鼓励孩子培养语文兴趣,“迎难而上”!

第二,国家对考试评价的导向,学校对教学考试的落实,也应注重“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不要急于通过频繁的考试,通过短时间内的语文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语文学习,一定是有“无用之大用”的,功在平时功在长久!古时文人十年寒窗,考试也就三篇文章,足见功在平时、育人在平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正是如此。急不得!

第三,不要让孩子被家长、社会的焦虑夹裹。如今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和社会的种种焦虑,不可避免的投射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从而,赢在起跑线心切,望子成龙心切,孩子表现好成绩好则万事大吉,稍有不佳便横加责备……这或多或少会造成孩子被焦虑氛围夹裹。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急于求成,而这恰恰和语文积累性学科的特点相违背,结果只能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结语:

语文本身并不难,难在功利心切,家长的功利心、学校的功利心、社会的功利心。然而,孩子是被动的、无助的、无辜的,不是他们学不好,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正确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心态。

语文是靠积累的,语文是“慢”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赶着”孩子去追“成功”!正如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言:与其赶着孩子奔 “成功”,不如先让他们现在拥有快乐的童年,日后能成为幸福健全的人。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