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要准备入园手续的时候,这段时间我发现,大家在公号留言区开始了对“如何帮孩子选择幼儿园”的频繁追问。
问题大概有几类:
你觉得该上公立、私立幼儿园呢?公立和私立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我家上不了一年几十万的私立,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到底对孩子今后的影响有多大?
大家似乎觉得公立、私立都有它不完美的地方,始终选不到那个“向往的幼儿园”。
这段时间,我拜访了上海各种类型幼儿园、也和身边上过不同幼儿园的过来人家长聊了聊,再结合之前在曼哈顿给小D考察各种幼儿园的经历,还算挺有经验。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希望提供一个更系统的选择思路。
1
所有的犹豫
都指向了这个终极问题
对于择校有疑问的朋友,我通常会追问一句:选择时你最纠结的是什么?
基本上这个提问一出,大部分的答案是:
-- “我家附近的私立场地特别大,但老师都很新;而老师很好的老公立,很小也比较旧,怎么办?”
-- “我看好XX私立,课程和活动都特别丰富,可老公却觉得没必要,还是公立让孩子玩得更尽兴。”
--“我都看好了XX私立的,结果我老公说,孩子那么小,没啥实质性区别的,送过去一年凭白无故多花小十万,没必要。”
这三类答案很典型,但透过这三类答案,我听到的是,大家并不是在问幼儿园对孩子影响本身,大家问的是,到底怎样才是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2
这三点,是我心目中的“最好”
孩子生命最初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和他所在的家庭环境,家长的言传身教,“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书房”,这些话相信对大家来说都是老生常谈了。
但对我来说,最关键的是可以“托得住”,这是父母的底气,更是孩子的靠山,这样的状态下,孩子也能保持可持续性地成长。
我每次给小D进行重大教育选择时都会问三个问题:
我会后悔吗?如果这笔花费无效,我会因为它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家庭的生活质量,而觉得后悔吗?
什么最重要?面对这个选择,如果只能获得一件事,我希望保留的是什么?
我会焦虑吗?这个选择做了后,如果小D做不到做不好,我会转嫁我的压力吗?
这三点就是我提给所有纠结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朋友们的问题,背后折射的是我的三条教育观。
1、不做超出家庭预算的教育选择
孩子的教育上,每个家庭的预算都是不同的,量入为出非常关键。拿上海来说,公立和私立幼儿园,一年的差距最大的要达到几十万。
总有朋友会举例说,那家每年学费几十万的幼儿园真的好,毕业后都是去哪哪哪。
但如果你真的有机会和招生老师聊聊,就会发现不只是“幼儿园”好,而是这个学费本身就把目标缩小到了一群家庭,而之后复杂的面试考试流程,又进一步筛选了生源。
那些家庭的“几十万”,他们是“托得住”的,退一万步讲,他们的孩子真不行,也是有后路的。但这个“几十万”可是很多普通中产家庭的“咬紧牙关”,这种心态下,养育孩子的状态当然不一样。
而幼儿早期最关键的就是环境,孩子只有在感到安全、没有压力、充满爱的状态下,才能学得好。
2、了解自己的核心诉求
“什么都能拥有”,那是童话,成人年的世界就是懂得取舍,而育儿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题,选幼儿园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给小D考察幼儿园,一开始看了几家后也纠结的,我就知道自己陷入了“完美”陷阱。
我就问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然后真的把自己的一些考量标准列了下来,而且每个标准后面我都追问了几个“为什么”。
所谓的“好不好”,不该仅仅是其他人都说好,或者因为难进所以好,因为贵所以好。
真正的“好”应该是合适,合适我们父母的教育理念,也合适我孩子的性格特点,而这个“合适”就是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
3、别有“线性推导”的妄念
有时会有妈妈告诉我,“如果我能进XX学校,那就一切都放心了”;或者“都是因为我去不了XX,才会这样”。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做这样简单的线性推导。
如果我说:“清华北大学校教授的孩子肯定至少也上清北,育儿专家的孩子肯定就是非常好”,大家一定觉得逻辑很有问题。
但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选择,很多父母就会有这样的下意识。
没有什么选择做完了就可以躺平的,我们在做决定前,做决定后,都需要有更全面的权衡,多去想想之后呢?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当时就是“削尖了脑袋”进了上海排名很好的私立幼儿园。朋友当时就是卯足了劲,觉得进去了就是“三包”了,结果他的孩子就是跟不上。
朋友当时非常焦虑,而从我这个关系比较好的旁观者来看,他的焦虑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暂时“落后”。
而是孩子同班同学们的优秀,摧垮了这位老父亲的自尊和自信,因为之前他真的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父母垮了,孩子想自己爬起来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实际上,进入幼儿园的头一年,不管什么幼儿园,孩子肯定有个适应期的,毕竟这是他们从家庭跨入社会的第一步。
所以不管你最后选择了什么,都不要觉得“木已成舟”,而应该是“一切才刚刚开始”。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不满意,觉得这三点并没有直接回答开头的问题。但正是因为我走过这段路,才觉得这三点是关键。
幼儿园需要保住的核心就是,孩子的求知欲,父母平稳的心态,家庭一起“见招拆招”的成长型思维。
不考虑好这些就等于没了地基,从幼儿园开始到漫漫求学路,就注定了要焦虑和无穷的比较。
3
为我所用,取长补短
如果正在经历的父母,我相信你们看完上面三点,基本上心里就有了决定了。
但我也知道,这个决定肯定没有稳固,你们的担忧,我曾经也有过。真的去了一个普通幼儿园,上了小学就拉开差距了怎么办?
像我当时给小D选的就是直接“以玩为主”的幼儿园,也会担心小D就相当于整整少学了三年知识了。
做人没有“十全十美”的,这个道理放在育儿也适用。
选择一个相对适合你们家的决定后,我仍然建议大家多去看看其他类型的幼儿园(老读者应该记得,我当年考察了曼哈顿二十多家幼儿园),取大家之所长,拼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体系。
哪怕有一些和我教育观完全不符合的,一些是我高攀不起的,我都会去看。人不该是排斥了解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毕竟我们的眼界是孩子的起跑线。
看完后,我把那些我女儿不会去的幼儿园里哪些让我觉得好羡慕的内容,写下来。然后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两个在家实践。
比如三四年前,蒙氏还是很火的,小D虽然没去,但我还是借鉴了一些方法运用到家里来培养专注力。
之前也和大家分享过,少买声光电玩具,控制游戏垫上的玩具数量,注意收纳,减少干扰的事情和人,等等。这些做个有心人,在考察幼儿园的过程中,都是“随手可得”的。
因为我选择了一个相对适合小D的幼儿园,我和女儿的状态也是相对稳定的。
这样我们都是留有余力的情况下,我也就更有精力腾出手来实践那些“偷师”的精华。
而最关键的是,这个过程让我的心态更放松和稳定了。我突然发现,教育也是“天地宽广”的,孩子学校缺的家里适当补,孩子暂时落后的,慢慢也能提升。
这让我真实地明白,教育就是难的,没有什么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就是“上岸”的说法。
教育本来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没什么一劳永逸的。
而且这一路都是“我选择,我负责”,我们的共同决定,真正陪伴真正鼓励真正学习后,这些心态和本事也就扎扎实实长在了我和小D的身上。
那么如今,当大家都在谈教育内卷时,我其实已经有了抵抗的盔甲,因为那是我一步一个脚印,没找捷径的答卷。
大J叨叨叨
不知道今天这篇文章有没有稍微解答了你心中的疑问?
虽然说的是选幼儿园,但是我认为这些原则,其实也可以用在所有需要给孩子做决定的时刻,比如小学择校、报不报兴趣班等等。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有孩子正在面临两难选择,不妨把文章分享给TA,我一直相信,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才能真正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昨天分享了《逃离兴趣班,住进童话里,还有艺术家相伴,这个地方有点东西》,置顶留言的第一条,道出了很多我的感概,也是我接下来想要做更多的一件事,谢谢你们的懂得。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