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新华社发表了长篇通讯《自强不息 大地“清华”——清华大学一百一十年的“红色追寻”》,其中一段这样写道:“在福建福鼎市大嵛山岛东角村,村里废弃已久的鱼露仓库,摇身一变,成了兼具茶饮、阅读、观影等多功能的礼堂。这一切,都源于清华建筑学院师生的‘化腐朽为神奇’。”
这段文字描绘清华学子和偏远海岛的不解之缘始于2018年。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从2018年开始在河北、山东、云南、福建等15个省市设立25个站点,并带动全国60余所大专院校的1500余名师生参与到各地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规划建设中。除改善村貌外,清华各院系学生还发起文创设计、产业孵化、垃圾分类、乡村旅游等多个项目,推动农村增收。福鼎嵛山岛就是25个站点之一。
缘起:同为乡村振兴梦
与此同时,以建立清华大学学生实践基地为契机,嵛山镇全力构筑人才驿站,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学子的专业所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开启一场“双向奔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李瑛培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福建福鼎支队的队员之一。“2018年7月,我是第一次到嵛山岛实践,主要负责东角小学建设的整体测绘,与规划系、建筑系的同学们一起深入探讨,不断完善规划方案。“说起第一次来到嵛山岛的经历,李瑛培记忆犹新。截至2020年暑假,她已经先后5次到嵛山岛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用她的话说是嵛山岛的“老熟人”了。
除了李瑛培等建筑专业学生,这支队伍还不断纳新,吸纳了美术学院、经管学院、法学院等学生。专业的不同,大家负责的工作也不尽相同。比如,建筑学院同学主研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美术学院同学负责文创设计;经管学院、法学院同学则开展各类调研,为文创及规划工作提供可靠的素材。
实践:东角村有了大变化
“我们造访了小岛上的各个村落,与岛民交流,深度体会大众、政府和企业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伙伴们的团结互助,岛民的质朴与热情,群众、政府给予我们的帮助,更是我们所有人对于乡村振兴事业的这一份热忱与真诚。”作为2021年最新一批调研组的一员。江就说,希望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乡村振兴事业可以早日取得成功。
清华学子们在讨论改造方案
校地合作,共创发展。从高校人才入驻到共建合作机制,嵛山镇加快推进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技术和智力支持,按下发展“快进键”。
以东角村为例,作为“人才驿站”工程的大本营,该村分批建设“人才驿站”一期(乡村振兴大礼堂)至四期工程。其中,一期工程(乡村振兴大礼堂)从一处废弃的鱼露仓库被改造成富有“茶色书香”的漂亮礼堂,承担起乡村图书馆、乡村小剧场等多种功能,同时内置远程视频系统可承接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远程教学、培训等,免费向村民开放。
二期工程(东角小学设计改造)将废旧小学教学楼朝着“高校研学实践运营中心”的理念建设,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村民宿产业发展,并培育茶书吧、咖啡吧、餐吧、文创等相关业态,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也为当地传统民居及废弃建筑的改造提供了示范样板。
乡村振兴工作站二期项目
缘续:一张终身免费船票
初夏五月,嵛山岛万亩草场颜色正郁,万千鸥鸟展翅飞翔,远方游客流连忘返……这是福鼎市嵛山岛的日常,也是李瑛培所惦念的美景。
去年9月,带着一张可以终身往返嵛山岛的免费船票,李瑛培返校开学。因为对海岛做出的贡献,她可以凭着这张船票随时回岛。
一张船票,解锁了距离限制,牵引了清华学子和最美海岛的不解之缘。李瑛培返校后,在繁忙的课业中,仍不忘抽时间通过视频连线,关注着她所参与的嵛山镇东角村东角小学改造项目进展情况。
“按照新旧融合的理念,我们为东角小学设计一个钢结构的楼梯,与原来混凝土的楼梯产生鲜明对比,赋予它更多的现代感。”李瑛培说,改造项目已顺利完成。
“从2018年起,清华学子已经来了7批次,近100人。”嵛山镇镇长杨世凌说,为鼓励优秀学子继续为福鼎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清华学子都受颁了“候鸟人才证”,被授予嵛山岛“荣誉村民”称号。
嵛山岛与清华大学的故事,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来岛实践。截至目前,已有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先后进驻嵛山岛,参与嵛山镇乡村振兴项目设计,完成了乡村振兴工作站、天湖茶坊、公交站亭、灶澳村风貌、东角观景平台、马祖文化公园、码头景观等13个建设项目设计。
不仅仅是嵛山镇,近年来,福鼎市积极探索校地共建机制,利用清华、北大等名院校效应,吸引高校优秀学子,聚拢地方各部门资源,打造乡村振兴工作站、中国白茶研究院、思政实践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力量。
来源:闽东日报 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