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的要求,教育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新高考政策的出台,语文的背诵量也变得多了起来。教育在不断的升级,所以难度也逐步加大,这也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语文是否越变越难,其实都是从孩子的教育出发,如今教育普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然也会提高,语文越来越难也是必然。不过,语文作为考试科目拉分程度并不如英文、数学来得多。
都知道语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科目,想学好语文不仅要多写,多背,还需要自身的语言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语文虽然是一个需要大量时间准备的科目,但是因为很多人觉得语文不过是用来说话,费时间学习和别人拉开分数也不大,反而变成了复习时间最短的科目。
学校里学习的难懂的文言文,需要背诵的古诗,都成了考完就忘的首选项。很多人认为,是中国人就都会语文,不用费精力复习也可以考很高的分数,理科英文那么难,有时间还不如多抽空背背公式。
这种想法导致古诗文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从审美、认知、到思维方式等都被忽略。要知道,从小就让学生学习古文,为的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不仅是基本的国策,更是国家强调的教育方针。
语文作为汉语的扩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观察力,对逻辑思维和情商提高也大有帮助,这也是语文基础的特点。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变的公式性,很多人都会有给疑问,例如不管写什么题材,开头一定要加引用吗?篇尾一定要进行升华吗?语文难道都是固定的公式和结构吗?
好多的作文培训班,的确有着这么一套作文固定模式,不仅详细地告诉考生在哪里写名人名言,在哪里排比,在哪里转折等,为了符合标准,学生们要学习大量的万能素材,考试的时候不断地拆分重组。
这些作文的“公式素材”成了学生觉得作文好坏的标准,文章里形容词越来越多。语文作文的初衷本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和思维创造力等,不是简单的公式套路。只是对于时间宝贵的考生来说,这也许不是一篇好文章的标准,不过作为高考万能作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应试教育”和好文章一直存在着冲突,很多以分数为目的的课上,公式、拆解等风气依然流行。“真情实感”的文字变成了枯燥的流水线,生硬冷漠。
不过就算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法,也并没有很好的办法达到提分目的,这也是语文的吊诡之处。
在高三考生中,语文分数差别一直不大,考生在复习时,更喜欢花费时间精力在英语和理科项目上。语文的成绩关键作用,只有在班级里学霸们理科英文接近满分时,谁语文更好,排名就更前,高考一分落千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语文变难其实也更体现了选拔的效果,如果语文范围很小,每个人都可以背完考试范围内的材料,那么耗费了时间的同时,大家还是同一个水平线上。
作为文字工作者,其实最别扭的地方是,大部分人对待语文都只聚焦在“应试教育”上,总觉得语文中好像有什么很重要的东西,被人们忽略掉了。
目前来说,语文和“应试教育”制度并不匹配,学校里的语文有种机械化的味道。现代文鉴赏变得充满了技术分析,而古文和诗词中的大气磅礴或者爱恨情仇,被一个字一个字分析拆分得只剩诗词作者的郁郁不得志。
汉语可以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语文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直白来说,学语文和是不是中国人都没太大关系,只要是长期生在中文社会环境里的人,语文学好了都是非常有用的。
最后想说:
语文其实不用一直刷试卷,多看看课外名著,不管是科普还是哲学、科幻都可以,累积起来都对写作大有帮助。
虽然物理老师常说牛顿定律非常美,但那和语言之美是不同的,辞藻之美和真理之美从来都不是一类,一个偏重精神一个偏重理性。
“高分语文”和“学好语文”是不同的两件事,“学好语文”可以做到“高分语文”,但是“高分语文”的人却不一定可以“学好语文”。
语文变得越来越难你有什么看法,一起在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