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的成长通常要经历很多的过程,在这其中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等。
前不久,京誉君看到一位北大的教授表示:智商一般+非常努力=二本大学;智商较高+非常努力=一本或者211大学;智商很高+比较努力=985大学。
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只追求读书是否努力已经不足以影响最后的教育成果了。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
将学生成长过程中可以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分成了六个部分,其中包括:手机依赖、睡眠不足、亲子关系等多个教育“新痛点”,并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对当前区域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进行科学“把脉”,对于家长们应该如何与学生共处也做了说明建议,一起了解下吧。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一:手机依赖程度
学生“手机依赖症”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一直以来都有人质疑,到底该不该为学生配备手机?也有学者建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其中的一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依赖症”:有一所学校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并且从整体上看来,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团队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他们向孩子提供了4个选项,选择“父母为了玩手机,对我急躁甚至训斥我”“父母由于一直玩手机而不关注我做什么”等内容的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大约是对照组的两倍。
专家发现,“在调查数据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存在‘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的现象,而家庭手机使用规则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
因此也可以说明: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另外,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则会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以小学阶段调查发现,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虽然城市学生手机拥有率高,但农村地区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最高,为17%,而城市和县镇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和12%。
而在中学阶段,即便城市和农村学生手机拥有率相当,但农村地区中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依然更高。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二:睡眠时长
数据显示: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比例是88.8%,而初中生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7%,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专家提醒:“牺牲睡眠时间不一定能带来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专家团队通过更直观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小学阶段每天睡眠时间在9-10小时的学生,根据专业量尺分数转化,他们每个学科的平均学业成绩为588.2分,而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的学生平均成绩下降了66.6分,初中阶段数据也有同样的趋势。
参照国际同类大规模测试的分数转换方式,“这相当于每天少睡1-2个小时的学生,比充足睡眠者少接受约1.7学年的学校教育。”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反映,当自己的睡眠不足时,第二天上课会出现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通过‘奋战到半夜’来提高学习成绩是得不偿失的。
在前不久举办的“世界睡眠日”的一次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也曾提到青少年的“缺觉”问题。他认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及脑智力的发育,严重的或可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陆林建议,高中生要睡够8个小时以上,初中生要睡够9个小时以上,小学生则要达到10个小时左右睡眠。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三:幸福感程度
保障睡眠、规律早餐、每天锻炼、坚持阅读、丰富亲子活动,让超过九成的小学生和八成的中学生感到幸福。提升学生幸福感,做好五项基本“保障”至关重要。
若能为学生提供五项基本“保障”——基本保障睡眠、规律早餐、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每天阅读半小时、父母关注子女生活,则91.5%的小学生和84.1%的中学生会感到“幸福”。
每缺乏一项“保障”,中小学生幸福感较高的比例将下降10%左右。数据表明:以小学生为例,得到五项基本“保障”的学生比例仅为12%,而在这些学生中,感到幸福的学生比例为91.5%。
当所有“保障”均不能满足时,学生感到幸福的比例仅为48.9%,平均而言,每缺乏一项“保障”,学生幸福感比例会下降10%左右。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四:阅读情况
数据表明,阅读有助于学生学业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提高主观幸福感。
每天阅读半小时,就能给学生带来较大收益;当家中藏书量相当时,拥有较高阅读兴趣的学生学业表现较佳;此外,有选择地阅读也非常重要,阅读故事书及介绍人物或自然的书,有助于学生发展。
数据显示,以小学为例,藏书量越多,成绩越佳。当家中藏书量仅为20本以下时,学生学业成绩平均为514分,而家中藏书量达200本以上的学生,学业成绩平均为607分。
只要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每天阅读半小时,就能够比完全没有读书习惯的学生高出42分(相当于多接受了约1学年的学校教育)。
读书的益处除了体现在学生学业表现外,也体现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数据发现,家中藏书量越多的学生,其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的程度越低,且主观幸福感越高。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五:父母如何参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无论是在小学、初中或高中学段,家长更多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爱好特长、同伴关系或学校氛围时,学生在学业发展、兴趣爱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更好。
但是,若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绩及名次,对于初中、高中段的学生发展可能适得其反。
数据结果显示:“父母如何参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影响不同。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家长对学生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参与,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家长参与组合中,“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多”的学生学业成绩最佳。
而在初中阶段,不同家长参与组合的学生学业表现差异并不大,相较而言,“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成绩更高。
到了高中学段,“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总体学业成绩最佳,且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不同组合的比较可以发现,“父母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发展甚至更好。因此,全社会应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六:环境因素
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人文环境能够帮助处境不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研究数据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抗逆学生比例分别为15.5%和17.5%。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地区的亲子关系良好,学校普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教师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采用得当的教学方式,那么该地区学生的抗逆比例将显著增加。
“抗逆学生”指的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后1/4,却能克服相对不利的成长环境,在学业成绩上进入前1/4的学生。国际上通常用这些学生在相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生中的占比来衡量该区域的教育公平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小学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5.5%,初中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7.5%。不同区县抗逆学生比例差异较大,其中小学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3.4%-26.3%,初中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5.3%-32%。
进一步研究发现:家长若能够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若家长能够更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如博物馆、文化站、科技中心等),丰富子女课余生活,则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1%和15%。
如果学校能够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3%和66%;如果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4%和17%;如果教师能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那么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2%和47%。
对于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六条关键性因素大家如何看待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