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教授丁延庆的一段吐槽女儿的抖音视频火了。
丁延庆是十足的学霸。小时候被称“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
这金光闪闪的履历,这开挂的人生,谁看了不竖大拇指,说一句“牛逼”?
丁教授的爱人,也同样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学霸级的人物。
然而,他们的女儿似乎完美避开了夫妻俩的学霸基因,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丁教授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万般不服输,他每天拖着孩子学习,报各种补习班。夫妻俩痛苦不堪,他们焦虑到整夜睡不着觉,忧愁到怀疑人生,可是女儿丝毫不为所动——依然是学渣。
丁延庆叹息说: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会我认命。
一个北大教育学的博导,居然教育出一个学渣女儿,这是灯下黑吗?
不过,面对冷酷的现实,丁教授选择接受女儿的平庸。难道北大教授的孩子非得是学霸吗?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曾做过一次调查问卷,在近2000名家长中,居然有72.6%的受访家长表示,能接受孩子将来是个平凡人。
当这个调查结果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不少人感到惊讶——现在不少家长不是都“鸡娃”吗?怎么会有这么多家长甘心孩子成为平凡人?
的确,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理念占据主流,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成人中龙凤呢?
现实中,家长们不但用“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来自勉,更用来激励子女,督促孩子延续自己未竟的梦想。
不甘平庸,追求上进,这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
不过,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将自己未竟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甚至剥夺他们的快乐来努力学习,这未必是合格的家长。
在很多人的执念里,自己的孩子必须足够优秀,必须名列前茅,必须出人头地,必须成为令人羡慕的人。
于是,教育焦虑之下,各种辅导班、爱好班、奥赛班等填满了孩子的课余时间,孩子奔走于各个补课点之间,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但我们是否想过:即便孩子功成名就、出人头地、高高在上,他是否会因此而幸福快乐?
台湾作家刘继荣曾有一篇文章,刷屏朋友圈,题目是《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她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女儿的求学经历,女儿没有能拿出来炫耀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平平,在50人中常常排名23位,被同学叫成“23号”。
她与老公和很多家长一样,刻意给女儿报很多补习班,也想激发女儿的兴趣爱好,但均以失败告终——儿女依然稳居23名,他们夫妇不得不放弃。
但是,班主任让学生选“我最喜欢的人”时,她女儿因豁达、热情、友善获得同学的信赖,几乎全票当选。
女儿告诉刘继荣:“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得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妈,我只想做一个为英雄在路边鼓掌的人。”那一刻,刘继荣忽然明白,为这个已经成为班级“英雄”却又不想当英雄的女儿所感动。
是啊,如果快乐,如果健康,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我们又何必苛求孩子必须成为英雄,一定做将军呢?人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没有天然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
事实上,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人生同样可以大放异彩。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能成“龙”成“凤”的毕竟是少数。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中的平凡人。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给孩子额外的压力,不剥夺他们的快乐,不为他们订定未来,允许孩子做一个普通人,平凡的人,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