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西虹市首富
文 | miki粥
我有一个同事,很能折腾。
在大厂做行政工作,本来干的好好的,突然离职创业,跑到上海去搞电竞创业。
刚开始挺不错,那时候王思聪携带重金入场,熊猫直播风头正劲,后来就渐渐没落,周鸿祎跟网友对撕之后关掉了水滴直播,行业几乎熄火。
之后好几年他音讯全无,有一天突然看见他发圈,说自己的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东南亚,还把小孩送进了最贵的国际学校读书。
01
好励志啊!一个自己成功的老父亲,通过努力改变了下一代的教育环境。
我在朋友圈里送他一颗小红心,问他电竞下滑思聪退场,他是凭啥赚到钱给娃送去读昂贵的国际学校的?
他说,这都是教育的力量啊。
怎么说呢?他家俩小孩,上学那年自己创业受阻。眼瞅着周围先富起来的朋友纷纷送小孩进上海的国际学校读书,自己没钱,黯然神伤。
于是趁着春节假期带全家去泰国散心,这一散心就在那儿住了一个月多。
期间,他老婆给小孩找了一个游学项目,在曼谷的市中心,是一个美系的国际学校,读起来感觉非常好。硬件条件不输上海,同学各种纯正外籍。对,就是外表一看就知道是外国人的那种外籍。老师全英文教学,水平还不错…
他说,你看,这下连国内报英语班的钱都省了,还是真正欧美发音有教师资格证。
游学了一个多月以后,他老婆小孩都不想走了。于是他举家搬到了郊区,一个更牛逼更美式的国际学校。
那个学校很偏僻。他说你想象一下,在西城要去十三陵上学,就是那种概念。
但是,学校性价比高啊!美式课程,一个班十来个人好几个老师围着转,没有中教全外教。什么是个性化国际化的教育?这就是。
而且,你知道吗?国内的外国小朋友稀罕的跟大熊猫一样,我娃他们学校每个班同一个国家的娃不超过三个…
在上海天天听家长们说什么国际教育体系、广阔的视野、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啥的,在泰国郊区的学校就全实现了。
而且,因为小孩在泰国上学,他顺便在当地发展了一下事业,结果取得了不错进展,让他彻底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是宇宙第一真理。
我说,佩服佩服,这两年做项目真的是挣下了不少钱吧。
结果他说,啥啊,要是赚钱能力强,谁会离开北京。我是能力不行,才只能携家带口去享受便宜地区的顶级资源。
目前,他正在思考下一步把业务发展到越南,因为那边顶级的学校也很牛逼!
02
去便宜的地区享受顶级的资源,这个创意很醒脑。国内鸡娃盲目内卷,正逼得家长各自使出法宝。
这两年最流行的是“郊区流”。
1200万在海淀买不到100多平像样的房子,却可以在京郊盖一套有院子的屋子。所以有些很能的家长,从鸡娃高地搬到城市郊区,买个大院子盖座大宅子,带娃过上别墅外种菜养鸡的田园生活。
这在宇宙中心都满足不了的教育生活需求,换到郊区都实现了(小学阶段)。
其次是“回乡流”。
在帝都拼不到最顶级的教育资源,换个城市就能轻松选。
公立读不了读私立,私立不成就国际,反正有帝都做参照,哪里的学费都便宜。最不济就下手一套学区房,有户口有房的都是赢家,还能再为升学发愁吗?
最近一个北京打拼多年的朋友为了年迈的父母回了宁波。
我问她过得怎么样?她说,好的很!虽说回老家是形势所迫,但现在觉得自己做了一个英明的决策。回老家养娃成本低,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学费餐费不到十万,还不用课外报班。
这在北京想都不敢想啊。
还有“不羁流”,就是流向不确定,想去哪里去哪里。
刚开始提到的那个爸爸,决心将东南亚的国际教育进行到底。还有那些下定决心要逃离内卷的家长们,去海南、去云南…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他们唯一的共性,就是换个竞争烈度低的地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03
这是大原则。因为对家长来说,虽然可以不追求教育的上限,但从来不会放弃教育的下限。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认识很多高知家长,在小孩入学之前特喜欢说一句话:我不在乎小孩上什么学校,什么苗长什么样的树,搁在哪里都一样。然后补一句,总不至于高中都考不上吧。
基因决定论,正确。但忽略了一个条件,就是对学校做了一个完美假设。
什么叫完美假设呢?就是简化甚至忽略了学校的教育,只是想当然地觉得,名校和普校之间的差别就是升学差距。我目标低,所以学校无所谓。
是,你可以不在乎升学差距,但你思考过差距的背后是什么吗?
首先是三观。三观说白了就是是教育理念。那些深信幼苗不愁长,学校好坏无所谓的家长,都是还没经过小学洗礼的家长,所以他们自信爆棚感觉教育尽在一手掌握。
他们不知道大部分学校的第一课是讲纪律:上课背小手,下课排队走。一年级不出户外,为啥?怕出事担责。
越高知的家长越接受不了规则性,就像计划去海南读书的妈妈,就是觉得自己小孩总以老师表扬纪律好为荣,每天一副被驯化丧失个性的样子给她整崩溃,所以决心换学校。
其次是师资。名校的老师有多强?我有一个切身体会。
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地理学不好不怪老师,是自己学科有盲区。最近有幸听了四中名师一节课,服了!才知道地理不只是北京到巴黎有多远,季风和洋流标准概念,好的老师能给你从印度人的牛崇拜讲到亚洲气候之间的关系…
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对这门学科的理解是那么的浅薄。
然后是生源。
撇开掐尖不说,生源在我看来最大价值就是学习的环境。
虽说小孩普遍都是天真烂漫,但就真有那种搞小团体、没事排挤同学的,天天上课就偷偷讲小话耽误同桌学习的,还有,在课堂上敢于偷偷打游戏的(学校里我现场见过)。小学生的江湖,你不懂。
所以,哪有真正的不在意?说不在意,是还没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教育底限,只要这小孩上了学读了书,就总有一天要见底的。
04
学校不分好坏,都是不完美的。
选择任何一条路,家长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但大部分人都能忍下去的。
一部分是因为学校教育选来选去都差不多,别说公立学校大同小异,就算国际学校追求个性化教育吧,转学两次以上的小孩不在少数;
另一部分是因为就算不满意自己也豁不出去。
就像开头我那个去泰国读书的朋友吧,他说虽然泰国生活成本不高,就算顿顿在外面吃也就跟北京差不多,但真要过去读书还是要想好,娃太小(小学)去,父母必须要跟一个过去,这一点很多家庭都不好处理。
教育焦虑,是因为家长永远都在做取舍。
有追求焦虑,是因为总是有一个够不着的终点,跑到了内卷;没追求还焦虑,是因为后面总有如影随形的不满,难免灰心丧气。
但无论你内心演出哪一场苦情戏,最后也只有两条路:要么走,要么忍。
想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