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工作抱不了你,放下工作养不活你。
许多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让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自己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每年仅在节假日回来探视下孩子,甚至一年只能回来一次。
如今“回流儿童”成为了一种新现象,许多孩子高高兴兴地和父母到了城里,后来又无奈回农村,他们所受的伤害并不见得比留守儿童少,该引起重视了。
现实版“变形计”,无奈回村的孩子往往更可怜
男孩廖化(化名)自打懂事起,就一直和爷爷奶奶居住在农村。父母在苏州打工,每年固定回家两次,国庆节和春节,这也是孩子最高兴的时候。
去年父母条件稍微改善,提出来让孩子去苏州同住,这可把廖化给高兴坏了。男孩踏上了外乡的热土,进了新学校,住进了租住的楼房,对此充满了好奇。
可是还没到半学期,父母由于工作变动,收入锐减,无力承担一家三口“庞大”的生活开销,夫妻俩只好将儿子又送回了农村。
在见识过了大城市的繁华后,廖化回到农村感到格格不入,还遭到了同学的嘲笑。“你妈又不要你了,是吧?”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就连班主任都直摇头,“早知如此,何必折腾孩子?”
廖化的经历很像是一档综艺节目,叫做《变形计》,让农村的孩子去城市体验生活“见世面”,最终还得回到自己的家中,面对现实。
这样的反差,会让很多孩子产生“心理失衡”,相见不如怀念!
什么是“回流儿童”?
回流儿童是在留守儿童的基础上,儿童在跟随父母生活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所致,再次重返家乡成为留守儿童的群体。
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6000多万的留守儿童,这其中“回流儿童”占据了一半左右,也就是在3000万上下,这个数字还是很惊人的。
那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夹生现象”呢?
“回流儿童”成为一种新现象,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父母工作变动
糖妈有位老邻居,他家儿子和儿媳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原本儿媳妇下午4点下班,可以正常接送孩子下幼儿园,后来由于岗位调整变成了倒班制,无法兼顾孩子的接送时间,无奈再次将娃送回老家,像这种情况很多。
生活压力陡增
父母在城市生存不易,多一个孩子可不是“多一副筷子”那么简单,农村的生活成本和城市相比,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对于从小就没怎么带娃的父母来说,如果在这方面考虑不周,经济准备不足,就会造成“回流儿童”的出现。
升学政策影响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当地都会有一些照顾政策,但许多家长因为不清楚要求,或者政策发生改变没有及时应对,导致孩子转学回农村。
他们所受的伤害,并不比“留守儿童”少几分
专业机构的调查显示,有近80%的回流儿童,再次返乡后与父母的见面频次降低,22%的儿童出现留级现象,另有64.2%的回流儿童存在抑郁倾向。
这个群体所受的煎熬,存在于学习、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业和心理上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情感遭受“二次伤害”:这类孩子本就与父母生疏,回流后情感再次遭受创伤,有种被抛弃的感觉,而被迫和刚认识的小伙伴分离,也会让年幼的孩子丧失幸福感和价值感。
★心理上落差巨大:在见识了城市的各种便利和繁华后,再回农村难免会不适应,并在心中进行各种比较,导致心态失衡。
尤其是对于心智不健全的孩子来说,可能会钻牛角尖,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对于孩子的性格养出也有影响。
★学习成绩下滑:回流儿童的种种“不适”,不但学习成绩容易下滑,还很容易成为学校里被霸凌的对象,对学校生活难以适应,回流后反而成为差生,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特殊群体的孩子,应该得到家长和全社会更多的重视
想要避免孩子成为“回流儿童”,父母在接孩子来城市之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打好经济基础,给孩子联系好学校,对于入学程序和条件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让孩子“半途而废”。
一旦孩子再次回流,父母也要抽出一个人来陪伴孩子,帮他度过这段“回流期”,引导孩子重新建立起与老师、同学的和谐关系,在心理上尽快适应“老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放宽和消除异地求学的条件限制,合理分配城乡资源,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让孩子能够跟随在父母身边生活,才是长远之计。
无论家长怎样“流动”,都希望对孩子的爱不要“流走”,也希望社会上对于这样的家庭能够多一些关爱和友好。
今日话题:你认为该怎样解决回流儿童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