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个孩子,多大才好带?“就算你死了,孩子也会来坟前求你保佑。”—抖音某用户回答
1. 深夜孤独的男孩
这句扎心的回答,放到这个12岁男孩的身上,再真实不过了。母亲节当晚,凌晨,在南京寂静的街头上,出租车司机把一个背着书包的男孩,交到了民警手上,求助。 因为男孩打车想去一个地方,但是他忘了具体地址。 出于安全考虑,民警想把男孩送回家。 可是男孩情绪很低落,怎么问都不说话,也不愿意透露家庭信息,甚至甩开民警的手,执意往前走。
民警没办法,只好决定先把男孩带回所里。 在回所里的路上,民警一直尝试沟通,想让孩子开口,谁知孩子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民警眼眶一酸。
民警问:
男孩说:
男孩说完,民警愣了两秒钟,哽咽了。
我也眼睛一酸。 当妈后,母子分离的这种场景,都是妈妈的泪腺。这是谁的儿子?受了委屈只想找妈妈,哪怕是半夜的坟地,也不怕。这又是怎样的难过?如果妈妈在天上看到这一幕,一定拼命想跑过来,给儿子一个温暖的抱抱吧。
孩子到底有多依赖妈妈? 答案就是开头那句。
就算剪断了脐带,这份依赖,这辈子都不会改变。
2. 小时候,妈妈是孩子的全世界
央视曾经做过一个公益广告,没有一句台词,却泪目了很多人。
视频里的孩子,大概3、4个月的样子,一直在哭。
被帅气的叔叔抱在怀里哄,哭。
被一脸慈祥的奶奶接过去哄,还是哭。
被怀孕8个月的孕妈妈放在肩上哄,依然哭。
被拿着玩具的年轻小夫妻哄,还是哄不好。
1分半的视频里,一共有8组人来哄这个哭的让人心酸的娃,都没能奏效。
直到一个看起来完全不会带孩子的,凶凶的大胡子叔叔出现,孩子突然安静。
视频里出现了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孩子竟然笑了,伸出手去摸大胡子的脸。
(听到妈妈的心跳,孩子不哭了)
最开始我还莫名其妙,直到视频里打出“妈妈的心脏,在数月前移植给了他”这一行字,忍不住泪目了。
妈妈离开了,可妈妈的心还在,虽然他长得不像妈妈,但孩子却感受到了来自妈妈的声音,扑通,扑通,扑通,一声声心跳,安抚了他焦躁的情绪。
他努力靠近黑衣叔叔的心脏,摸着他的胡子,看着他痴痴笑的样子,像极了孩子看我们的眼神。
这就是妈妈,天生的魔力。
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我想说,母爱更是一种带有共振的依赖。
都说母子连心,孩子在妈妈肚子里10个月,每天都和妈妈感受着同一种律动,一朝来到这世上,他的不安,他的惶恐,也只有这个律动才能安抚。
对视频里那个孩子而言,妈妈的心跳声,就是当下他最想寻找的依赖,就是他的全世界。
3. 长大后,妈妈是孩子最后的堡垒
而且,这份依赖,与年龄无关。
有这样一个现象,生气的时候,你越骂孩子,孩子哭的越凶,他哭的越凶,越要你抱。
除非你抱了他,否则谁都不行。
朋友家5岁的女儿有次不好好吃饭,妈妈撂下狠话罚她站5分钟,生气的走开了。
女儿不敢违背,一动不动的站着,但两只胳膊始终朝向妈妈的方向,哭的眼泪汪汪。
惩罚时间到,孩子扑到妈妈的怀里,妈妈轻轻拍着她的背说着道理,这才算止住了哭。
到了晚上孩子睡着了,妈妈有点内疚,轻轻在孩子耳边说了一句“妈妈爱你。”
没想到孩子迷迷糊糊的回了句“我也爱你,妈妈”
后来孩子说“妈妈你生气吧,但你一定要抱我,你抱我我就不害怕了”。
原来,妈妈的拥抱,是孩子内心最后的堡垒。
那一句句“妈妈”,是孩子最深的依赖。
想起《1988》里,最让人心疼的善宇妈妈,老公去世的早,带着一儿一女日子过的清苦。
妈妈来看她,她怕妈妈担心,把破洞的衣服藏在后院,又借了豹子女士的衣服,把自己和孩子打扮的漂漂漂亮亮,以为糊弄过妈妈了。
可是妈妈走后,她发现一封信和一沓钱,信里说:“妈妈也没有钱,没给你多少,女儿你买身漂亮的衣服穿吧。”
看完信的善宇妈妈,望着妈妈离去的方向一句句的喊着“妈妈”,哭的泣不成声。
有句老话说“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可妈妈有,
孩子的一点点苦在妈妈身上,都会被放大无数倍。
那是因为,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赖,是剪不断的血缘相连。
所以难过的时候,只要喊出“妈妈”这两个字,就能增添很多慰藉和勇气。
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也不知道人这一生中,要喊多少声妈妈才能长大?
如果按照字符的长短来算,这2个字写在纸上大概2厘米,一辈子的话,我想足够绕地球10圈了吧。
当我们第一次叫“妈妈”,妈妈就注定是我们的堡垒,是心底最安心的地方。
那我们第一次被叫“妈妈”,我们又变成了孩子的盔甲,为他们遮风挡雨。
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赖,就是这样,一代代传续下去。
巴尔扎克说:这世上没有比母亲的抚爱,更美好、更深沉、更无私、更真切的感情。
所以记得,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给他一个抱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