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曹钰 喻言 实习生 廖弘阳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母校西南大学在惊悉噩耗后,向外界表示,“学校会尽快发声表示哀悼,向师生,校友,社会表达对我们可爱可敬的校友,我们的精神领袖时代楷模的悼念。”
西南大学师生自发在袁隆平院士塑像下献花寄托哀思
5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在西南大学校园内袁隆平院士塑像下看到,已经有不少老师、同学自发献上鲜花寄托哀思。
西南大学师生自发在袁隆平院士塑像下献花寄托哀思
“得知了袁老去世的消息十分难过,便买了花过来悼念。袁隆平对于(西南大学)学生的意义不一样,他就像陪伴我们长大的亲人一样。”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学生肖璐告诉记者。
西南大学农学院李某(化名)在接受采访时数次哽咽,“袁隆平学长是我所学这门专业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
她表示,自己今年参加了隆平班选拔,想和袁隆平学长一样在农业这个专业上坚持走下去。“我们学院老师告诉我,只有一直走下去,你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是门可以造福人类的学科。”
袁隆平与重庆的缘分颇深
对于袁隆平究竟是哪里人这个问题,网络上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据了解,袁隆平一生去往多地,而重庆,是他少年时代生活最长的地方,在多次公开采访中,袁隆平常常不自觉地说起了重庆话,他也曾表示,“重庆话就像是他的母语。”
1939年,袁隆平一家乘船逆流而上来到重庆,不久后袁隆平就和弟弟袁隆德在龙门浩中心小学上学。在重庆的几年时间里,袁隆平先后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9年,袁隆平考入了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由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的一所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本科毕业。
袁隆平就读西南农学院时的学籍档案
袁隆平当年的成绩表
袁隆平获得的西南农学院毕业证书
2018年9月16日,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在大足区拾万镇举行。袁隆平在贺词中深情表示,“我曾在重庆求学11年,大足是我工作的第一站,这里是我追求梦想与事业起航的地方,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
第一个超级杂交稻在北碚种植
水稻研究是袁隆平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他曾说,自己年轻时做过两次同样的梦——“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树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朋友就坐在下面乘凉。”
据上游新闻报道,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何光华教授介绍,上世纪90年代,袁隆平第一个超级杂交稻就在北碚区种植。
近年来,更多超级稻品种在重庆市种植,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西南大学团队与袁隆平团队紧密合作,承担了“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此外,袁隆平对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注,进一步增进了其与西南大学的校地合作,依托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等平台,充分发挥了西南大学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持续深化着与西南大学在创新创业、乡村振兴、基础教育等领域合作。
曾多次给重庆学生回信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在获悉这一喜讯后,袁隆平院士曾就读的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学生于给袁隆平写了数封信,讲述自己的追求、理想,甚至迷惘和彷徨。
数日后,袁隆平的回信就寄到西南大学,“在禾田道路上,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隆平还录制了一段视频作为回信,解答学弟学妹们的困惑,分享自己在禾田道路上的经验。视频中,袁隆平提到,应用科学研究,实干苦干才能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
此前,袁隆平还在西南大学设立“袁隆平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0年11月,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斯涵、吴于湉、石济瑄也收到了袁隆平爷爷的回信,令孩子们更加惊喜的是,同回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一袋最新研发出来的水稻种子,一本《征战超级稻—袁隆平爷爷带我去探索》的科学读物以及袁隆平亲手书写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寄语。
细数袁老与重庆的点点滴滴,足令人动容,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