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小姑娘大多还在看漫画追偶像剧,又或者正在经历着让大多数父母崩溃的青春期叛逆,而每个孩子都曾从父母口中听见过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谈方琳就是这个别人家的孩子。
谈方琳在初一的时候就攻克了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并且凭借此项研究成果,连续两年被邀请参加在上海市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与65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对话,在这场被称为全球最强大脑的聚会上,她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谈方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才”或者“神童”,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智慧、兴趣、勤奋的集合,她不需要名校少年班的光环,也不需要媒体大肆报道的荣耀,这份淡然和笃定也让她获得了最年轻科学家的称号。
谈方琳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从小耳濡目染,谈方琳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表现出颇高的兴趣,父母不愿浪费她的天分,但是也没有过度的开发和培养,而是很好的充当了一个辅助的角色。
她喜欢自己找题目,越是难题越能激发她的挑战欲,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也不会主动指导,只会在女儿前来询问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点,就这样谈方琳在一次次成功解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
随着谈方琳对数学课题更加广泛深入的探究,突然对父亲不擅长的一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从师多年的父亲哭笑不得,想来堂堂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获得过多个国家专业奖项的知名学者,竟然教不明白自己女儿了。
于是父亲把谈方琳带去了学校,把她交给了另外一位教授,谈方琳从初一开始就跟着这位教授参与过很多课题研究,那时候她已经能独立阅读《美国数学月刊》等专业书籍杂志,遇到不会的单词就自己啃词典。
研究课题的时候谈方琳能安安静静地坐一下午,洋洋洒洒写满几页纸的计算式,做这些的时候她从没觉得有多难,但她也并不是什么天才神童,甚至还曾因一味沉浸在课题上,在考试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一度害怕被批评而不敢回家。
父母对谈方琳一直非常信任,并且尊重她的想法和选择,没有因为这一次考试失利就严厉批评她,而是带她去运动放松,接着一边下棋一边谈心,让谈方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平衡课本学习和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父母的尊重和信任,谈方琳开始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并且将数学研究过程中总结提炼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堂上,成绩很快就追了回来,在兴趣和学业之间找到了平衡,不但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课题研究也没有耽误。
谈方琳对数学的热爱并非因为父亲的工作,而是开放包容的家庭氛围也给了她充足的发展空间,父母既没有拔苗助长,也没有成绩至上,只是顺水推舟地帮助她。
在研究过程中谈方琳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父母一直鼓励她自己找答案,而谈方琳对这个过程也是乐在其中,勤奋和专注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都非常困难,可对于谈方琳来说却是其乐无穷。
谈方琳从小就读名校,这里的孩子也都不是等闲之辈,但是依旧有很多孩子会去校外补课,还有的要参加竞赛班,靠竞赛成绩通过中考或者高考,但是谈方琳是个例外,就连她的老师都说,她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孩子,她的学习方法非常特别,根本不需要补课来提升成绩。
谈方琳也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数学竞赛班,但是仅仅是为了通过这些辅导班汲取知识,当这个班不能满足她的时候,她就会换到下一个班去学习。
而且她上竞赛班从来不参赛,因为参赛的学生都要经历一个疯狂刷题的过程,才能保证竞赛的优异成绩,谈方琳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她自己并不想通过竞赛成绩去给中考加分,也不想靠竞赛上什么名校少年班,知识学到手了就是自己的,并不一定要通过自己不感兴趣的竞赛去证明或者考验自己,而且枯燥乏味的刷题还会磨灭兴趣,对她来说得不偿失。
其实刚刚上初一的时候,谈方琳就被列入到“中学生英才计划”,到了初三谈方琳带着“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这个课题,进入到世界级数论课题研究小组,并且作为组长带头攻克这项困扰全球数学家五年的难题,建立了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联系。
凭借这项成就,获得了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和主席奖。她是这个比赛中主席奖的最小获得者,参会的一位中科院院士对此大为震惊,会议结束后点名要留下谈方琳跟她单独切磋。
这一年谈方琳被首次应邀参加了首届世界顶级科学家青年论坛,包括央视在内的很多媒体都想借机采访她和她的父母,甚至想要给她做一期专题节目来宣传报道,但是都被他们婉言拒绝了,父母不希望孩子被太多的光环迷了眼,谈方琳自己也不喜欢抛头露面。
获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后,谈方琳并没有停下来享受荣耀,而是即刻起步向新的目标发力,于是第二年她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解决了贝祖数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计问题。这项研究直接改进了加拿大知名数学家Rankin在《美国数学月刊》上的粗糙估计式。
谈方琳的成果也快速传到这位教授眼前,他当即表示一定要到中国见见这个小女孩,困扰了自己多年的问题,竟然被一个15岁的中国小姑娘,用了两年时间就轻松破解了,他要看看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异于常人的姑娘。
因为这项研究,谈方琳第二次被邀请参加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再次与全世界的最强大脑对话。刚接到邀请的时候,谈方琳害怕耽误学习,还一度想要拒绝,后来主办方分别找到了学校和班主任以及谈方琳的家长,才邀请到这位最年轻的科学家。
其实谈方琳并没有多特别,她也会害羞、也会怯场,在第二次参加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时,谈方琳与世界光遗传学创始人吉罗·麦森伯克先生对话,虽然英语很流利但还是因为紧张放不开导致声音过小,经过工作人员一番鼓励才提高了音量。
由此也可以看出,谈方琳并不是什么天赋异禀或者天才,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一心用在了兴趣上,才成就了一位年轻的科学家。
吉罗教授亲切地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在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时候,要做到不气馁、不松懈、不丧失自信,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往往都要经过很多次失败,而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调整心态,面对并攻克这些失败。
吉罗教授的话给了谈方琳很大的启发,她也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偷偷掉过眼泪,但是教授的话让她明白, 科学研究这条路注定荆棘丛生,必须要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咬紧牙关,不断攀登,才能到达顶峰。
大会间隙有记者找到谈方琳闲谈,问她业余时间是不是也会跟其他同学一样追星,谈方琳说不会追星,如果一定要追的话,也只追科学巨星,参加这样的论坛让她眼界大开,原来自己跟这些顶级的科学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加倍努力才行。
当她跟记者聊完这些的时候,还不忘叮嘱记者不要报道,不想被妈妈看见,因为父母始终教育她要淡泊名利。
谈方琳的成就非同一般,但是即便在这样的盛名之下,她还能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不虚荣、不炫耀,清醒地看到自己与别人的距离,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把每一次成功当成新的起点和平台。
这种谦虚谨慎,且一往无前的态度正是科学家所应具备的,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不应该是科学家的终点,每一份成就都是新的起点。
谈方琳的数学研究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就看不懂,也有人问过她进行这些研究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谈方琳说,绝对不会,她研究数学就像别人买个玩具,吃顿汉堡牛排一样开心,成就源自于她的真正的兴趣,而非空谈理想。
早些年有很多的神童天才被纷纷报道,多少家长为了把孩子送进名校少年班而拔苗助长,最终都如同烟花一般转瞬即逝。
谈方琳有才华,有天赋,作为“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储备力量,在第一次完成研究并获得大奖的时候,就曾有很多名校向她抛来橄榄枝,但她都一一拒绝了,按部就班的参加中考,之后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读高中。
现在她已经能很好地平衡数学研究和日常课程之间,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在面对困难课题的时候也能戒骄戒躁,以科学家的态度和素质要求自己,不断战胜困难,用吉罗教授的话鼓励自己,她从不承认自己是神童,但是她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