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一场地震让一名顽皮的少年成为全国闻名的“抗震英雄”。巨大的荣誉改变了少年的生活轨迹,让他入选“2008感动中国人物”,频频登上电视台和报纸新闻。当地重点高校破格录取了少年,反而给学习成绩不好的他,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成绩跟不上大部队,少年就开始逃避学习。出于虚荣,少年习惯性地对周围的人“说大话”。不能兑现这些“大话”,又发展到对亲戚、朋友进行诈骗,最后锒铛入狱。
究竟是什么,让汶川地震中的“小英雄雷楚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我们在谴责他的同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曾经善良勇敢的雷楚年
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叫“范跑跑”的老师突然出名了。“范跑跑”本名范忠美,是四川自贡蜀光中学的一名老师。他因为在地震来临时抛下学生,自顾自地逃生,事后反问学生为什么不跑而出名。
身为老师的范忠美有义务照顾自己的学生,却不肯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但是,在成都彭州的磁峰中学,15岁的雷楚年,却冒着被埋的危险返回教学楼,救了七名同学。
雷楚年家住在距离磁峰几公里远的一个煤矿场上。父母都是厂里的矿工。矿场的效益不好,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他从小就没受到很好的教育。不但学习成绩普通,还喜欢在外“惹事生非”。
父母亲省吃俭用,把他送到磁峰镇上读中学,希望教育环境的改变,能让他走上正轨。事实证明磁峰中学的教育还是成功的,最起码在他15岁的时候,他还仅仅是一个“有一点顽皮的少年”。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雷楚年正在二楼教室门前的走廊上。听到老师喊“地震来了”,他凭借灵敏的反应,迅速下楼逃到了操场上。可是当他看到班主任陈老师想上二楼去救同学时,也跟上去帮着老师救出了七位同学。
当他营救最后一位同学时,对方顺利逃生,他自己却被断裂的天花板堵在楼上。眼见教学大楼就要塌下来,雷楚年从教室的窗口跳到一株大树上才顺利脱险。
之后,雷楚年回到家只休息了几个小时,又返回学校打听陈老师的消息。得知老师腿部受伤,可能会截肢后,他又哭着坚持留在医院陪老师。那个时候雷楚年虽然顽皮,成绩也不好,但是的确可以说是善良、勇敢、有情有义的一个好孩子。
之后雷楚年出了名,要去北京演讲时,也会把演讲稿拿给班主任陈老师看。在陈老师的帮助下反复修改了三次。当时有记者问他对将来有什么愿望,他说了两条:第一条是,陈老师康复后,他要回到学校,好好学习。第二条是,希望将来和陈老师一起当奥运会的火炬手。
但是,这一切在他上高中以后却慢慢地变了。
二、英雄的堕落
雷楚年的事迹被报道了,他入选了2008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又成了“全国英模报告团”最小的一位团员。鉴于他在灾难面前的英勇表现,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破格录取了他。
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作为小英雄,他理应得到一些优待和照顾。然而他的基础本来就很差,进入重点学校过后,成绩愈发跟不上了。
雷楚年当时正处在青春期,介于少年与成人之间,性格特别容易迷失。他从小就能说会道,再加上突如其来的荣耀,让他感觉有些“飘”了,他开始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
为了维持这份与众不同的荣誉感,雷楚年四处和人吹嘘自己。他根本不能接受学习落后的事实,同时并不打算将勤补拙,去跟上大部队。于是他放弃了学习,开始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迹在一起。
据他后来的女友讲,他上高中的时候,经常逃学四处去玩儿,玩得很欢。他每个月至少要用掉一万元钱。还带着她一起出门旅行,丽江、桂林、三亚,天南海北,到处乱跑。
每到一处都要住四星五星的酒店,还要开豪车。买经济舱的机票坐头等舱,吹自己是英雄,航空公司特别给他“升舱”。
雷楚年这些钱是怎么来的?原来,他老是和人说大话,说自己认得名人,可以帮别人介绍工作、介绍别人的孩子进名校或者去大企业。人们因为他是“抗震小英雄”,从来不会怀疑他的人品。
尤其是这些被他骗的人,本来就是他的女友、干爹或者是朋友的表姐和朋友的父亲。最后,东窗事发,雷楚年因为诈骗罪被判处12年徒刑。想当初雷楚年上初中时,还想着等班主任腿好了,他要好好地学习。为什么上了重高之后人就变了呢?
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压抑着一些不好的欲望。比如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知道要取得幸福,就必须通过一条正确的道路,否则会触犯法律。但是,当这一条路走起来有困难的时候,有些就会气馁,就会开始动歪脑子。
雷楚年正处在青春期,心智还没有成熟。当他在学习上遭遇挫折的时候,没有人正确地引导他。再加上他的生活突然被硕大的“光环”笼罩起来,于是他就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结语
雷楚年的堕落,是因为在青春期时遭环境变迁和心理变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促成的。假如他在高中时代遇到的还是他初中的那位好老师,或者他进的不是一所重点中学,在学习上没有遭受过太大的挫折,又或者到他受挫时得到正确的引导,结果可能都会不一样。
另外,这件事除了对他本人是一个教训之外,对我们普通人也是一个提醒。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是有两面性的。尤其是一个少年人,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危难时,雷楚年因后天教育形成的“超我”告诉他,应当舍身救人;安逸时,人性贪图享受的“本我”控制了他,让他渐渐堕落了。
因此,勇敢的“抗震少年”和阶下囚,完全可能就会是同一个人。而这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提防心理学上说的“光环效应”,不要被一个人的表面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