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离一本线差3分,我到二本大学读了两个月后,退学去复读”

尘世间,有些难题归结起来实则就4个字:甘愿与否?

甘愿的背后是两个词:值得或将就。

高考分数离一本线差3分,到底是选择复读还是去二本大学,就是一道是否“甘愿”,是不是“值得”,能不能“将就”的选择题。

容易碰到这道题的学生一般有两种:高分考生失利和中上游学生压线。

我是前一种。

三次调考成绩稳上一本线,高考时却发挥失常。打击、悲伤和手足无措之下,我听取科任老师的建议填报了一所省外的二本大学。

读了两个月大学后,我毅然退学,回家报名复读班,二战高考。

01“平行”

在二本大学读书是什么体验?

打个比方:假如把全部大学放在一起看作一个超大型学校,按照高中时期的分班标准,二本大学就等同于“平行班”。

高中的平行班是怎样的教学资源配置,二本大学几乎可以类比。

当年教我的老师只有一位教授,是学院的院长,负责一门重要专业课,其他的几乎清一色讲师。(当时,我所在学校会给大一学生安排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像现在,大一学基础课,大二才学专业课。)

其中一位专业课老师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均在用心经营他在学校周边开设的一些“夫妻产业”:服装店、冷饮店和桌游店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另一位时尚漂亮的专业课老师在学院非常有名。她的个人兴趣爱好是走秀,除了大学老师这份职业,日常还兼职模特,并在模特大赛获得过名次。

当我的好友在985大学努力消化老师发布的阅读书单,整理阅读笔记的时候,我的老师在发展个人事业,除了课堂讲课,未对学生做其他要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跟好友相比,我在大学里被动“打酱油”。

不知道是我当时所读的二本大学是如此,还是其他二本大学也类似;也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这所与我有“短暂情缘”的大学有没有改善。

02“度量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

高考分数、本科线、大学等级其实就是一套科学的筛选程序。学生们从小学、初中,再经过高考,顺利被分为“三六九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平行班,重点班是一种分类标签;一本、二本也是一种标签。具有同样标签的人被规划到一个赛道上参与竞争。

竞争也存在圈层关系。

一本、二本、独立院校、高职,专科的学生从高考结束后,各归各位,就不在同一个赛场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大学里,高考成绩的“地域差异”有了实证:同一套考题,录取成绩可以相差几十分。这种分数段差异并不影响大类分配——大家仍旧是相同竞争等级的选手。

在高中的班里,我是一个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在大学班级里,我变得“突出”。辅导员让我担任班长,还鼓励我参加院系的其他活动。

大家都是经过高中分班政策洗礼的人,其中道理还算明白:

平行班的第一名,可能只是精英班的中等成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入校2个月获得的成绩并没有带来成就感,相反,我倍感焦虑。

跟朋友所处环境形成的强烈反差比刚入校时更甚。周围的一切营造了一种“假象”——我很优秀。但网络时代,跨越千里的即时传讯——朋友传递的信息却不停地敲醒我:“信以为真就是傻。”

现在回想起来,这并不算“假象”。只是不同等级的大学,衡量的标尺或参照物不同罢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二本大学,我算是优秀;在一本大学,我只能是普通。对手不同,所获成绩各异,“鸡头”与“凤尾”的关系而已。

或许,这就是大家追求985、211大学的真相:跟优秀的人在一起,才能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高标准的度量尺促使人进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凑数”

我所在的大班(基础课按大班100人上课,专业课分小班。)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计划考研,其他同学几乎都是“高考完即解放,大学毕业就找份工作”的常规想法。

一些思路活跃,消息灵通的同学则计划在大三就找工作,大四再回校写论文,拿毕业证,签正式合同。这在当时算是“流行趋势”,学姐学长们就是“领路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老师和辅导员似乎习惯了这样的路数。各自安好,便是晴天。日常办公室里除了辅导员,其他老师很少见到人。

学习氛围是松散的,空气中,学习压力和紧张气氛的含量较低。

除了大三、大四的前辈在为毕业和工作四处奔波,其他同学坚持着每日上课打卡,课余时间享受大学生活的循环模式——上课、考试,等待毕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样的氛围之下,我能保持激情考研吗?

我不能。

当朋友感叹课业压力大的时候,我正在听室友讲述他们的新晋爱情故事。或许,要不了几个月,我就会是那个“凑数”的大学生人数,谈何考研。

当年科任老师说:“本科没上重点大学,考研的时候再努力。”

理论并没错,但现实的影响因素“不可抗”。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环境的力量不容忽视。

我并非诋毁二本大学和二本学生,而是不相信自己的自律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4再选择

当我鼓起勇气给父亲打电话商量退学,回家上复读班的事时,父亲回了我三个字:“神经病!”,就挂断了电话。

事实说明,我做的事在当时,或许在现在也算叛逆之举。(事实还说明,沟通需要方法,直接上结果,对方很难接受。)

我没有放弃,给父亲发了很长的短信,详细阐述了我入校后的所思所想,以及此后的打算。当然,最终还是做了“交易”——再战高考,我必须要上一本,此事才达成所愿。

感激我“通情达理”的家长,感谢勇敢的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5感悟与思考(解答)

这是一件“当年旧事”,我对二本大学并没有鄙夷之心。回头想想,除了前文讲述的原因,其实更多是我“不甘心”罢了。

回到标题的问题:高考分数差3分上一本,该复读还是去二本大学?

我的看法是不论你是优生失利还是中游压线,没有人可以提供一个准确答案。大家的情况都不一样,只有自己拿主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一年大学学杂费不退,外加复读一年的费用,可能承受?

如果选择复读,第二次高考的成绩仍旧不理想,可能接受?

如果去二本大学,你是否心甘情愿?现在的就业竞争和考研竞争如此激烈,你是否有信心以二本大学毕业生的身份面对?

看似是高考的问题,实则是整个家庭的难题。

最终决定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商议。家庭也是团队,大家要一起面对经过和结果,风雨同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另外,当我们在谈论“计划”的时候,多加一点“意外因素”。理想化的结论往往会伴随落差较大的现实。

比如“先读二本,以后考研上重本”。这句话,正看,反看都没有错,老师的建议没有问题。只不过,能影响结论成立的条件因素缺少了两点:环境氛围和时间。

环境吞噬了进取心,时间磨灭了斗志。当初的“不甘心”变为“温水里的青蛙”,最终不过随大流尔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我的高考失利。我所在省市是先出分数,再填报志愿。按我平日成绩,上一本算十拿九稳,所以我从没考虑过二本大学,对二本大学一无所知。

成绩出来后,六神无主加上万念俱灰,志愿都不知道该如何填报。还好,我的老师帮助了我。

被忽视的“变量”可能是走上分岔路的根本原因。多考虑一些,有利无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若我们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余生将相伴遗憾。

时至今日,我不后悔当年的决定,并庆幸当初的“胆大妄为”。

此时,我祝愿每一个高考生心想事成,金榜题名。为未来全力以赴,放手一战吧!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