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孩子学习比“打工人”还累?破减负难题从将心比心开始

作者:汪灿

“如果你的公司要求你每天七点半到单位,中午午饭半小时,然后立即回工位继续处理文档,晚上加班到九点,回去后还要继续写各种报告,周六日各种加班,每个月排名发到群里,让大家看看谁拖了后腿……”如果你是一名职场打工人,是不是光看这段描述,就有一种窒息感迎面扑来?

这是今天在朋友圈刷屏的一张纯文字图片。不过,文字最后是一个“欧亨利式结尾”:这就是你孩子现在在学校里过的生活。原来,写出这段文字的人,是想用前面一大段足以摧毁一个成年人的文字,来提醒大家现在的孩子多么不容易。

这一初衷当然是好的。尽管学生学业课业重、睡眠不足、压力大等现实,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家长群里里,对孩子写作业写到深夜、周末和节假日奔波上辅导班等,时常流露出心疼和矛盾等复杂情绪。但我们很少换个角度,比如以成年人的工作节奏和劳累程度,去比照孩子的一天,去真正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体察孩子的处境和心情。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很多家长朋友在朋友圈转发这一段话,可能也是出于一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的落差感:大人们尚且对996、职场内卷如此警惕和反感,何况是孩子?我们是否真正停下来、俯下身去,去感受过他们的感受呢?

大人的辛苦与不容易,和孩子阶段的处境,当然各有各的成因和逻辑,不能简单类比,但这一话题之所以让很多人“心有戚戚”,在于它再次提了一个醒:孩子们的负担是如此真实、普遍、可感,掌握话语权和社会运行规则的大人们要有由己及人的同理心,各项教育政策的利好还要加快释放。

这既需要回到源头,重新审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期望培养怎样的人才”的价值观初心,也需要在实践路径上,各个击破教育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细节问题。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底色,应当是“人文”“人本”。由此观之,想方设法为学生减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是应有之义。

在具体做法上,从国家到地方,动作不断。比如去年以来,多地出台政策规定“学校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防止学校事务变味为家长负担。“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多次写进教育部文件, 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划定了“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的硬杠杠。

教育无小事,教育也无易事。一些改革或探索,往往伴随着质疑或阻力,但必须意识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底色不能丢,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大方向不能迷失。包括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也不能有揠苗助长、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等急功近利心理,唯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照教育规范,在实事求是和查缺补漏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让教育事业“步步为赢”,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和现代文明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这当然很不容易。但认识到不容易,本就是进步的开端。正如此次有人以大人经历去体察孩子不易,并引发广泛共鸣一样,一个人独特角度的思考可以带动很多人,而每一次共识的凝聚,往往都是改变现实的一个新起点。

标签: 减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