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呆爸第383篇原创
文/阿呆爸
这是一个鸡娃的时代。
内卷、奥数、兴趣班、学区房,焦虑无处不在。在这样的时代下,怎样鸡娃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家长才算是好家长?孩子一生的成长,哪些因素最重要?
最近读到的天才少年陈杲和他父亲的教育成长经历,给了我许多特别的启发。也让我深信,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有一些相通的关键点:
要尊重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意愿。不要追求100分。父母要以身作则,重视孩子的人格培养。
少年天才,横空出世
先简单说一下陈杲的故事。
他是一个数学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年。
1994年出生,小学连跳三级,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读博士,24岁成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生导师,26岁回国,目前在中科大担任特任教授。
陈杲(图片来源温州人杂志)
虽然现在还不到三十岁,但是他取得的成绩已经很耀眼了。
在从事数学研究的十多年里,他不仅解决了两个困扰世界的数学难题,而且还和导师一起共同破解了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问题,前途无量。在被媒体报道之后,很多人期待他成为下一个陈景润、丘成桐。
对我来说,在第一次读到他的故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多大触动,以为这就是一个天赋秉异,少年得志的“普通”天才罢了。
毕竟,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天生的,横空出世,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校效仿的。
但是后来又读到他父亲陈钱林的故事,我意识到,陈杲的成长路上,尤其是他父亲的许多教育理念、培养方法,也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普通家长学习、借鉴。
尊重孩子意愿,说易行难
可以借鉴的第一点是:尊重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意愿。
当年陈杲上了中科大,要学什么专业?以父亲的想法是:
如果研究数学,要么成为很厉害的人物,要么工作都很难找。如果学物理、化学、统计学、经济学起码能找个好工作。
但是在儿子表示自己兴趣是在数学之后,他就没有异议了。
陈钱林(图片来源温州人杂志)
在他看来,对待孩子的事情,自己作为父亲,可以提出看法,帮助孩子分析,当自己的想法与孩子的决定有冲突时,大多数情况还是听孩子的。
实事求是地说,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里最常见的情况是,越是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往往越独断,代替孩子做决定的冲动越强烈。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专业好找工作,那个兴趣班必须上,我懂得多,我是为了你好。
其实,陈钱林有两个孩子,除了陈杲之外,还有一个女儿陈杳,是双胞胎。相比于儿子的光芒夺目,女儿似乎稍逊一筹,但实际上也是非常出色,是个妥妥的学霸。
在尊重女儿的意愿上,他也一视同仁。
当年女儿想报考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陈钱林内心里其实不太愿意。
因为那时南科大刚刚组建招生,不能颁发国家承认的本科文凭。
以女儿的水平,考个浙江大学没问题。那也是名校,还有学历保障,自然风险也小得多。
但是他和女儿长谈了几次之后,想来想去还是尊重女儿的意愿。陪着孩子去笔试面试。
四年以后,女儿拿到了三所世界名校的全额奖学金,现在新加坡做生物信息学方向的博士后。
不要追求100分
可学习的第二点是:不求一时的考试成绩、奥数、特招这些诱人的香饽饽。
在孩子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当他发现,两个孩子的作业太多了,每天抄抄写写的,不能保证睡眠,他就鼓励孩子找老师谈,自主决定作业量。孩子成绩一时下滑,他也能顶住压力。
他有一个理念,我特别赞同。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告诉孩子:
不要追求100分。
考90分不难;从90分到95分,要花一些精力;从95分到100分,要花太多精力。如果能轻松考到90分,说明孩子具备学习能力,不如省下时间自由学习,长此以往,还在知识面和自学能力上能有更多收获。
现在的时代太内卷了。
家长不仅希望孩子门门考试一百分,还希望孩子字写得漂亮、工程,最好能一百分之上再加个十分的卷面整洁、字体工整分,这样才能显示自己孩子的牛,才能脱颖而出。
在考试升学的压力之下,有几个家长有勇气,敢于让孩子不追求一百分,把时间节省出来多去自学,多睡觉。
陈杲(左)与沃尔夫奖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图片来源温州人杂志)
非常有意思的是,陈杲是个天才,从小就展露出很强的数学天赋,但这样的天才也不太适应大行其道的奥数。
他参加温州赛区的奥数比赛,曾经连续两次失败。每一次考完都是晕乎乎的,因为题目做不出来而出现强烈的后悔和自责,认为自己不行。
当时有老师建议说陈杲去深圳培训,因为那里的老师搞奥数厉害,以他的天赋,只要专门培训一年,考上清北的特招没问题。
但是这时候,陈钱林却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奥数。
为什么呢?
因为去了深圳,自己夫妻两个人都是全职老师,没法陪,只能是爷爷奶奶去陪。这样做,他日常和孩子的互动就没有了,家庭教育就会缺失很多。
在他心中,孩子有一个爸爸妈妈都在身边的成长环境,远比跑到深圳去“功利”的培训一年,追求一块奥数金牌,要重要!
以身作则、人格培养,这是第一位的
上面这些,其实还是一些技术上的做法,真正让我佩服陈钱林的,还是第三点:
以身作则,重视孩子的人格培养。
都说鸡娃不如鸡自己。举几个个他以身作则的例子。
他做了父亲,是怎么自“鸡”的?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老师,后来又做了校长,平时教课、工作任务都很重,但是他还是坚持写作,在全国级教育期刊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
为了做好父亲这份“工作”,他用心地研究了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父亲:傅雷、梁启超、曾国藩、颜之推,等等。
为了外甥的一个小发明实验,他会拿着图纸,跑遍五金店找零件。
这样以身作则做父亲,教育孩子不是高高在上,夸夸其谈说理念,而确实是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感染孩子。
这几年虎爸、虎妈很流行,鸡娃的课程表上排的满满。很多家长满足于孩子的高分、证书,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培养。
天才都有怪癖,很容易就有睥睨众生之心,陈杲也一样。
陈钱林就发现了,儿子在读初中时,他发现儿子眼睛似乎有些斜视。带到医院检查之后,排除了生理性的病变。而真相是,儿子出于对人际交往兴趣冷淡而自然流露出了傲慢。此后他费了好几个月的努力,纠正了儿子的目光。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见到老师都很郑重,很有礼貌,每次都是九十度鞠躬。离开学校多年了,正月初一和教师节,还会给老师和长辈发短信问好,整个人都很儒雅。
他的几个理念,我特别赞同,比如,陈钱林就认为,没有良好的人格,即使是强硬地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很难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幸福的人。
而教育的重要性何在呢?他认为:教育就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根据子女的特殊天性,来为培育其健全人格做努力。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陈杲能够成功,当然有天生才华的成分。
但我想,以陈钱林的用心,即使儿子是一个出生时智力很普通的常人,长大了成不了一个解决世界难题的数学家,也一定会是又一个:懂礼貌,懂感恩,工作认真上进,用心养育下一代的好男人、好丈夫、好爸爸。
这其实,不也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养育孩子的初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