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教育内卷,校外培训乱象该怎么管?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近年来,我国校外培训市场井喷式增长,但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应试”导向严重,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及家长的负担,扩大了教育“内卷”现象。不仅如此,多家校外培训机构更是屡屡接到各种“罚单”,顶格罚款、点名批评、直接叫停等关校外培训机构被强治理的消息不绝于耳。校外培训应当何去何从?教育消费如何回归理性?一起来看。

01

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

收费高,扩大了教育“内卷”现象

校外培训多按小时计费,根据不同的内容、方式,可收取50-500元/小时不等,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维导向下,家长往往会根据需要为子女选择一定的校外培训课程。有数据表明,47.8%的学生表示每月用于校外培训的费用超过1600元,近20%的学生表示每月培训费用超过3200元。

然而,在学生培训内容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情形下,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上涨。在目睹了身边其他家庭的校外培训投入不断增长时,家长往往会选择“盲从”。即使家长清楚孩子是否能够成才主要靠自己,但在这一氛围的裹挟下,也只好“被卷入”到这一场无形的竞争中,而报班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课程安排满,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加压的怪象

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采取各类措施规避有关政策规定,机构多将学科名称重新包装,赋予其素质教育的“外衣”但实际内容依旧是超出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或是通过双线转换,将原本线下讲授的内容转为线上,进而规避部分监管。此外,部分家长并非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培训项目,而是盲目跟风,海量的兴趣班充斥着学生的假期及课余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再削减,直至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资本大量涌入,行业内商业氛围过于浓厚

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采用互联网商业营销模式,将大量资金用于广告宣传、同行竞价,甚至利用学费做投资,致使整个行业内商业氛围浓厚,而教育氛围微乎其微。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不计成本地大肆营销,在网络平台、电视节目、综艺晚会上,都不乏其充满噱头的赞助广告,这一举措势必挤占了教学投入,最终为其埋单的还是学生。

02

如何引导校外培训健康发展?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会议还明确提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早在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以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为着力点,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从2018年起,多部门联合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专项整治。

对比中央深改委两次会议精神可知,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力点已调整为内外联动。特别是此次会议“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等提法,明显看出话说得更重,问题点得更透,提出的措施更系统。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有望改变“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状。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林荣日在《人民论坛》刊文指出,要从法律法规、监管方式、行业协会等方面入手整顿和治理,营造健康有序的教育培训市场。要建议尽早制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运行管理条例》,把教育培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关系等用法的形式明确和规范下来。要开办和扩充公益性教育培训或补习机构。各地政府可以设立公益性助学专项基金,以支持和资助公立中小学校开办公益性培训或补习或辅导班,这既可以解决“三点半”难题,又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和条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03

教育消费如何回归理性?

中国家长的教育消费如何回归理性?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小微在《人民论坛》上表示,探寻治本之策之前,有必要向全社会问一问这三个问题。

一问:“抢跑”真的能赢吗?

家长因焦虑而让孩子提前“抢跑”的现象已成风气,实在是一种把人生看作一条跑道、一场竞赛的错误认识及过度焦虑之下的“误操作”。有心的研究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究抢跑是否能超前发展的问题,该研究者分析了校外辅导机构教材的超前度,还对小学数学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发现,校外辅导班的教材内容比学校教材内容平均要超前四年左右,这严重违反了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小学生创造力思维和探究能力有一定的伤害。

不难推论,这些校外辅导以应试、灌输为特征,对于大多数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不仅无益甚至有害。如果家长少看少信自媒体中流传的片面或虚假的信息以及夸大的宣传,多看实证性的研究结论,就不会偏听偏信、盲目跟从了。而且,家长越是坚持真理、注重证据,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念,也就越不容易被“忽悠”。

二问:“剧场效应”是可以避免的吗?

“剧场效应”本意为在剧场观看演出的前排观众中忽然有人站起身来看戏,由于挡住了其他观众的视线,周围人劝阻无效,而此时剧院管理员未及时制止这一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为了能够清楚地观看演出而纷纷起身,并最终导致全场都站着看戏。争先恐后的“补课”“加码”等“抢跑”行为,将“起跑线”不断地置前,这不是一种盲目跟风,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选择和决定,是由“剧场效应”而形成了一种社会竞争的“场域”。

三问:一张“药方”能治所有家长的“焦虑症”吗?

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和人群差别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最集中表现,由此也导致了不同家长在教育焦虑上的不同指向、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忽略这些不同所开出的同一张处方,显然不能医治所有家长的“焦虑症”。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基本不是对“有学上”的担忧,更多的是对优质资源的渴求,只有持续不断且大幅度地提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学习“减压”、为家长的焦虑“败火”、为社会的疯狂补习“降温”,让优质教育成为长流水、不断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道。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

资料 | 《人民论坛》杂志、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