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喵喵萌宝(原创,欢迎转载分享)
中国现如今正处于“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实现阶级分层,而中产阶级、穷人阶级的孩子,只能通过读书来实现“阶层上移”。
中国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将来沦为“社会底层”,不得不以“金钱”为砝码,使教育的天平倾斜,为孩子争取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界的“鄙视链”让不少家长不堪重负,教育逐渐成了压垮中产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育界也有“鄙视链”?中产爸爸怒斥:送娃上学不是来分圈层的
一位大学教授发表了一次演讲——《教育,我们这一代父母的迷茫》。
这位大学教授指出当前教育改革的弊端,什么重要,就改革什么,体育重要,就开始考体育,美术重要,就要考美术,音乐重要,就要考音乐。
中国教育始终以“考试”来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病,往往治标不治本。
一些教育专家总是讲“教育情怀”,他们的孩子却在享受“唾手可得”的优质教育资源。
普通家庭的孩子,若是不重视分数和学习,就考不上重点大学,将来只能沦为“社会底层”,这就是中国的教育现实。
很多中国家长可能会说,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这位教授却在演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教育注定会划分人的圈层。”
这位教授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爸爸,他以犀利的语言,深刻揭露了当代家长对教育的迷茫和困惑,道出了广大家长的心声。
他在演讲中怒斥:“送娃上学不是来分圈层的!”
作为家长,对这位中产爸爸的演讲,自然是深有同感。
以前的教育,不是“拼爹妈”,而是拼智商、拼努力程度、拼学习方法。现在的教育,主要就是“拼爹妈”,把教育的压力统统加诸到家长身上,让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得不负重前行。
家长也不得不认识到,除却身份、地位、金钱、人脉关系,考试似乎才是“圈层”的最合理途径。
现行教育存在怎样的问题?这几点不容忽视
教育目标的应试化:为了更好的成绩
中国孩子从小到高中,似乎都是在为考试而学习,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作业。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让孩子考取更好的成绩。
“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得到了最好地体现,孩子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钩,缺乏实用性,“高分低能”几乎是对学霸孩子最真实的评价。
教育内容的务虚性:单纯为了分数
在小学到高中的完整“学习链”中,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务虚不务实,比如英语课程,如果学生不出国、不进外企,并没有多大的实用性。
但是在英语的学习上,往往比较难,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也不强,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却因种种原因未编到教材中,但不实用的内容比比皆是。
教育模式的多变性:调整改革的面目全非
中国教育一直在改革和调整,但改来改去,却面目全非,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形式变了不少,却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苦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和家长。
原本应该严谨、严肃的教育,逐渐变了“性质”,让无数家长和孩子迷失在教育改革的“方向盘”中。
教育管理的行政化:让人忘了初衷和目的
一些教育战线的决策者,本身就不是从教育一线提拔起来的,缺乏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知,将教育行政化,必然导致人浮于事。
教育没抓好,反而是各种检查、会议不断,忘了教育的目的与初衷,影响最大的就是亟待接受教育的孩子。
教师地位的边缘化:让老师心里不平衡
虽然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也在不断提升教师的地位,但教师地位普遍不高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收入却与付出不成正比,难免会让老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尤其是一般的教师岗位,很难留得住真正优秀的人才。
虽说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却始终给人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让中国家长惶恐不安,甚至引发深深的焦虑和愁思。
毕竟,教育改革的进程越来越快,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凸显的弊病也越来越多,让家长深感无措,最终孩子很可能成为教育改革下的“牺牲品”,必将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