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2亿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大约每7人就有一个大学生。不难看出,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或已成为一个无奈的事实。
只要是常看新闻的人,可能都会记得几乎每年的6月份都会听到“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的消息,而今年估计也不会例外。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也感到了压力。
在我们印象里,学霸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多数学生没有的实力,考进名校相信一定不会为找工作太发愁。尤其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想必都是被争抢的人才。
或许正如那句话说的,每个人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风光,清北生在被我们这些“凡人”羡慕和仰望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一些酸楚和无奈。
高材生的循环:前半生自己做题,后半生教别人做题
或许我们眼中的清北毕业生,都在做着极其“高大上”的工作,想象中的他们坐在明亮的独立办公室,穿着精致的衣服,跟世界顶级企业的老板侃侃而谈。
事实上清北学生确实也有不少拿着高薪工作的毕业生,但多数人也没有我们想象里那么光鲜。特别是那些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子,看到大学时比拼的不仅是分数,有些落寞。
进入工作以后,评价一个人价值的维度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高材生有一部分会感到无法适应,不仅光环不在了,有时名校标签甚至成了负担,被同事说成“清华生也不会做这个啊”。
于是不少清北生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还是做题,辞去工作转行当老师,就会重新如鱼得水了。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总结:前半生自己做题,后半生教别人做题。
清北毕业生扎堆“下凡”,涌进教育培训机构当老师
越来越多的清北生发现了当老师的优势,其中一部分会选择去一些知名的重点高中,比如著名的人大附中,据说该校很多课程是英语授课,不少老师是来自国内外名校的毕业生。
后来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务实,不再拘泥于正规学校,而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去校外培训机构。在这些企业中,除了基本工资,还包括课时绩效。
高材生们有足够的实力吸引学生报名补课班,靠课时费拿到的收入远比在公立学校高出很多倍。以笔者故乡一个三线城市为例,清华背景的理科老师一对一课时费是800元。
即使培训机构要分走不少,名校生到手工资也高出普通人很多倍。如果是大城市,有能力给孩子投资的家长更多,年收入达到五十万以上也不稀奇。
高材生被质疑,反问:赚钱有罪吗?
不只是清北生,包括很多985高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地涌入教育培训机构做老师。这样的现象引来不少网友的议论,有人说名校毕业本应该在实业中做贡献。
高材生全回去当老师了,难道不是资源的浪费吗?学霸们听到这样的评价也表示出自己的无奈和愤慨:我们也是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人,靠本事赚钱也有错吗?
记得早在多年以前,有位名人就批评清华北大的学生不再有真正的梦想,追求的就只有赚钱、买房。但是笔者认为,或许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追求是否足够伟大。
谁还不是为了生存,清北生也不例外,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要求这些成绩好的人必须清高、必须从事大众眼中认为合理的职业。
何况高材生们之所以能取得高分,一定也是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做老师能让更多的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思路,对于教育事业也有着自己的贡献。
不过清北生当老师,也确实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如果高材生们能在更多的领域实现价值,是不是这样的现象会少很多,有网友说得很直接“学了这么多,最后唯一的用处还是教小孩”。
如果学些更实用的知识,而不要只是沉浸在理论和试卷之中,那么高等教育的现实意义才会更多。培养出太多只能纸上谈兵的“做题家”,并非教育的初衷。
【小结】名校生越来越多涌进教师行业,反映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笔者并非专家,也无法做出过多的评判。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向更务实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共同讨论:你是如何看待高材生扎堆当老师的现象呢?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跟大家一起探讨。(更多教育类资讯可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