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央视爸爸拍的综艺,真的绝了。
我边看边感叹,这简直是小时候的梦想,当时要是有,我绝对能多考几十分。
就是这部央视出品的《跟着书本去旅行》,今天强烈推荐给你们。
央视出品《跟着书本去旅行》是19年年底开播,每集18分钟左右。
从小中学的语文课本出发,讲一课,就到一个地方。实实在在地带我们感受书本上提到的民俗文化,历史古迹、自然地理,触摸历史。
像是北朝民歌里的“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去感受王之涣笔下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茫大气;
领略叶圣陶先生笔下传统艺术皮影戏背后的光影变幻;
极寒天气下滴水成冰的壮观。
同时,节目组也不局限于书本,从短短几百字的课文内容延伸开来,从古到今、由表入里,深入浅出。
看似18分钟的一集的语文课,实则学到了地理、历史、人文各个学科知识。
这部综艺一出来,就受到很多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有人说,看了这个节目,第一次对教科书里的文字有了真正直接的感受。
还有人说,非常向往,寓教于乐,而不是死磕死记硬背。
我也找来了观看链接,急着去看的,可以直接拉到文末自取。
《跟着书本去旅行》现在已经有300多期,带着孩子看的话,可以跟着课本的进度去选着看。
我看的第一集是以小学课文中《三借芭蕉扇》一课为线索,书本中提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了火焰山。
我小时候看西游记时,就对火焰山印象很深刻。
传说火焰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八卦炉,化生出来的,这座山整天都是熊熊烈火,周边没有活物能通过这座山。
唐僧师徒四人为此吃了不少苦头,费尽心思找牛魔王老婆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扑灭火,才得以通行。
记得我当时就非常好奇,这火焰山是不是真的像书里说的那样,整天都是熊熊烈火。
但因为当时资源有限,我虽然好奇,也没有很多渠道去看、去了解。
节目里,教室里的孩子们在学完了课文后,也和我一样产生了许多的好奇和疑问。
于是,节目组来到吐鲁番,由领队哥哥,带着孩子们来到了火焰山脚下,探寻火焰山的秘密。
刚一下车,大家都明显感觉了火焰山的威力,80多度的高温,让孩子感觉快要融化了。
要了解火焰山的秘密,仅仅是实地到访还不够,还需要有非常了解此地的老师来讲解。
为此,节目组也邀请到了当地的专家毕亚丁老师。
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的疑惑也得到了一一解答。
原来火焰山的产生并不是西游记里所说的那样,是炼丹八卦炉化生出来。而源自于七千五百万年前,地球的一次造山运动。
陆地两大板块碰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和天山。而火焰山是天山的支脉之一。
但因为火焰山的地理位置,它是和天山平行的,位于天山山脉的南边,基本上阻隔了由天山流下来的融水。
同时,也因为它是砂岩不透水,无形中提升了火焰山区的温度。
书本里对火焰山的描述是,“方圆几百里,常年呼呼冒着大火,周围寸草不生”。
真的是寸草不生吗?
带着疑问,孩子们在火焰山下挖开石头,仔细翻找了一遍。
最后发现“除了石头还是石头”。
为什么会没有植物存活呢?
有孩子提出说:“因为是火焰山,发生过一场大火。”
听起来很合理是吧。
但这样的推论很快就被专家老师推翻了。
火焰山虽然叫火焰山,但实际上从来没有着过火。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而吐鲁番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又高达三千多毫米,地下水位又低。在这种环境下,任何生命都难以生存。
那为啥叫“火”焰山呢?
那是因为每当盛夏,赭红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色调非常浓,同时,热气流往上升,看起来就感觉到这山是在着火。
虽然是以课本知识为线索,但又不局限于书本上那几百字的内容。
孩子看完之后不仅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印象和理解,还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
除了获得比课堂更多的知识,《跟着书本去旅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更是大赞。
课文里几乎每个场景的描写都能找到原型。就比如,行走在草原上那期节目,就还原了六年级课本中,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对于像古诗词这样的理解难点,节目也通过专家讲解+画面展示的配置,还原课本所要表达的含义。
人教版五年级学习的古诗《枫桥夜泊》,节目邀请了《中国诗词大会》王牌点评嘉宾的杨雨老师,并按照诗中意境,还原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
白天渡船经过枫桥,夜晚伴着寒山寺的钟声围坐河边。瞬间,感觉整首诗都鲜活了起来。
通过“身临其境”,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对《枫桥夜泊》这首诗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比起文字,画面往往给人的冲击力更大。
当所有文字都变成一个又一个鲜明的画面,让孩子有更为真切的感受。
就像同学们体验后的感受那样,“书本里死板的东西,都变得鲜活起来,跃然纸上。”
有这样的感受和理解,什么背诵、理解也自然不在话下。
令人受益匪浅的原理解析与印象深刻的视觉盛宴外,《跟着书本去旅行》口碑炸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最大程度上让孩子感受语文、文字的魅力,从根本上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我印象中有一期节目是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为线索,去到了鲁迅的绍兴故居——百草园。
在进入百草园之前,同学们都非常期待。毕竟,在鲁迅的文字中,百草园是这样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在鲁迅的笔下,百草园像个植物园一样,有各种好玩的动植物,有皂荚树、桑葚、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等等。试问有哪个孩子不向往这样一个乐园。
可一到实地,好几个同学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这不就是个菜园子嘛。
不少人也因此疑惑:鲁迅笔下的那些可爱的昆虫、有趣的植物真的存在吗?鲁迅莫不是编的?
然而,随着带队老师让同学们按照课本中去仔细地找时,大家发现,鲁迅先生并没有撒谎,很多书本上提到动植物确实活跃在这个普通的菜园子里。
只是菜园子太普通,我们平时根本不会去注意观察。
但也正是亲眼看到菜园子的普通,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功底,文字的魅力。
普通、常见到让人忽视的菜园子,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如此鲜活,趣味丛生。让近一百年来、无数学子对其充满向往。
文字的魅力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除去文字功底,我们也能感受到鲁迅先生身上的那种对于生活的热情。
再普通的菜园子,在他的眼中也充满趣味。
而这一点和他从小的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
文史专家李永鑫老师介绍说:他学习过各种知识,昆虫学、植物学、鸟类学、地质学……
正是因为这些知识储备的加持,在普通人看来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他的眼里瞬间就变得不一样,鲁迅比一般人感受到的乐趣要多得多。
十几分钟节目,看后却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学习的途径有很多,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考高分,一项爱好能让人提升幸福感。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非常感谢现在有这样用心的节目,它其实是完成了很多人童年的梦想。
我小时候其实语文成绩不错,尤其是写作文,常常被当成范文在班读。
但当时我会很遗憾,书本上提到一些名胜古迹、文化风俗,真的太有趣了,可只靠想象是不如直接的画面感受更真切,当时我就在想,要是能看看就好了。
而现在依靠技术资源,邀请到各类专家学者,就能让孩子们不再困于书本文字上。
同时,这样的节目也能让很多认为对语文很枯燥的孩子们,真正认识语文,产生兴趣;
让很多暂时没条件走出去亲自去看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宽广的视野和更具趣味的学习体验。
而这些远比死记硬背、反复刷题收获得多更多。
看文化类综艺、纪录片绝对是鸡娃中性价比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