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鸡娃”以后会是什么样?

前几天,听到一个名词叫“鸡娃”,开始以为是说小孩长得太小,像个小鸡仔一样。后来人家说,鸡娃是打了鸡血的意思,这就明白了,中国有句俗语,叫打了鸡血!打鸡血了吗?像打了鸡血一样。就是让人亢奋的意思。所谓的“鸡娃”就是那些整天上补习班,不停地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也是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孩子“打鸡血”。

其实,和国外的教育相比较以后,人们发现,正是因为中国这样的“鸡血”方式,让中国的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就是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很多在国外留学的孩子们回来后说,中国的学生考试成绩肯定是第一,但是,创新能力,就赶不上国外的孩子了。干一件事情,很好,干很多事情,就不是那么好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就是中国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没有区别化,只有普遍化。每个孩子的目标都是清华北大、985、211,什么专业不管?什么特长不管?什么爱好都不管。这样的孩子,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这张文凭而去的。因此,到社会上以后,人们也发现,很多名校的毕业生,还不及普通学校的孩子干得好。

这个情况,差不过,也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就是说,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特点,没有针对性,没有按照孩子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培养,这样就会造成两个问题,

一个是孩子的能力被忽视了,可能把一个本来的数学天才,因为,逼着他学钢琴、学画画、学少儿英语、学写作文等等,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也把他的兴趣给转移了。同时,把一个本来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或者说是心灵手巧,适合当匠人的苗子,非要让他学数学,结果,搞得他都是不及格,自信心全失,一辈子被自卑笼罩着,什么事情也干不起来。

另一个是,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如果集中优势教育资源,针对有特长的孩子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把不同的孩子送到不同的学校进行培养,按照不同的方向进行培养,每个孩子都会成为自己那个行业的佼佼者。

国外的教育,正好和我们相反,他们也有学区房的概念,当然也是争着要上名牌大学。但是,这个争夺的激烈程度和我们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常常看到报道说,国外教育松松散散,其实也不完全这样。那些国外 “鸡娃” 奋斗精神一点不差。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当“鸡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由于国外的大学招生,没有统考这样的方式,所以,招生就有针对性,什么人上什么学校,什么老师招什么学生,都可以相互选择。自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不一样了。同时,很多有钱人,那些富家子弟,一开始就接受高端教育,各方面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及早地发现和培养,他们一路都上贵族学校,自然也就不一样。

但是,我们的教育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大多数的“鸡娃”的儿童时代和少年时代都是在教室里,与书本为伴,等到长大以后,才发现,过去的努力,基本上付之东流,考上了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能够出类拔萃的就更是少之又少。这或许就是钱学森说的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顶尖科学家的一个原因吧。更多观点请关注“马跃成”公众号!【本文由“马跃成”账号发布于2021年5月28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教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