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越来越多家长发现,即使换到国际赛道,依旧逃不出“鸡血”和“内卷”:
有人拼竞赛、科研,初中开始打AMC,9年级上ROSS(罗斯数学营),10年级进SUMaC(斯坦福数学营),11年级申请RSI(MIT科学研究暑期项目),与此同时还会跟着教授做个数理研究;
在我的印象中,不论是ROSS还是SUMaC,都是11年级的数学大佬才会报名参加的暑期学术项目啊。
有人拼AP,搞社团,当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出国留学生11年级学AP,人均4-5门AP成绩的时候,听说有些鸡血校学生初三就开始学AP,申请季10门,12门AP成绩的不在少数。要知道AP本身就是大学先修课程,这是高中就要把大学读完的节奏啊~
但问题是,家长鸡也鸡了,孩子苦也吃了,最终真能拼出一个藤校、TOP20吗(虽然名校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平心而论,哪个家长会拒绝孩子进哈耶普斯麻呢)?也是不一定的。由于美国大学是Holistic review(综合评估法),并不是成绩好、竞赛多就能被录取,顶尖大学录取更是在家长圈被称为“玄学”。
“过去两百年中,顶尖美国大学在科技、经济方面引领美国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是无容置疑的。
但如果细究其成功原因,到底是这些学校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呢?还是他们独具慧眼选拔了一批未来最能成功的潜力股呢?
我想两者兼而有之吧,虽然我稍微偏向后者一些。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些顶尖大学的招生奥秘。”丁建中博士开门见山跟我打开话匣子。
他是中国较早一批留学生,1992年赴美留学,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系,博士毕业后曾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做科研(戳:如何找回中国孩子缺失的“顶尖”能力?这位留美物理学博士如是说);后来他投身教育,是国内知名留学机构普顿教育创始人,在过去的九年中,丁博士和普顿团队创造了多个“录取奇迹”:
哈佛4年3枚:2018年深圳唯一哈佛录取(男孩),2020年国内唯一早申哈佛录取(长沙女孩),2021年上海唯一早申哈佛录取(女孩);
斯坦福连续3年:从2019到2021,3年4个斯坦福录取,包括今年重庆唯一的斯坦福录取和深国交历史上第一个斯坦福录取;
康奈尔连续6年:在普顿的18枚康奈尔中,大部分来自国内高中。
但以上数据仅仅是普顿教育的冰山一角,“集齐哈耶普斯麻”,“深圳top30录取最多的留学机构”……甚至办公室经常开玩笑“广深地区最好的Offer都是普顿和丁博士的学生啊”(哈佛学霸秘籍别再盯着今年哈佛女孩的履历看了,她最重要的特质是这个)
那么,到底美国大学是如何寻找未来更能成功的“潜力股”的呢?除了GPA、AP、竞赛、科研等硬核成绩,哪些特质才是藤校生的共通之处?而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做好科学的留学规划呢?
这一次,我们不仅请教了顶尖顾问、“爱和学生聊天的老留学生”的丁博士,还和今年录取MIT、斯坦福、哥大的三位普顿学生好好聊了聊——被“哈耶普斯麻”录取学生眼中的美国大学申请季。
Orion高中:深圳中学;专业:计算机方向;录取结果:MIT、耶鲁、UCLA
Sisi高中:深国交;专业:种族与民族比较研究;录取结果:斯坦福、剑桥、莱斯、UCLA
Michelle高中:加州美高;专业:建筑方向;录取结果:哥大、宾大
JAY DING
普顿教育创始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学博士
01 。
你可以内敛,但不能没有好奇心
潜力关键词一:好奇心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19年耶鲁大学开学演讲,当时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提出了“好奇心,通向未来之门的钥匙”的主题,在朋友圈刷屏了。
演讲中,校长分享了美国知名科学家,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Isidor Isaac Rabi的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Rabi出身于非常普通的家庭,父母在布鲁克林开了一家小杂货店,母亲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每天下午放学,当其他母亲问孩子在学校学到什么的时候,Rabi的母亲却总是问:你今天问了一个好问题吗?
Rabi相信,正是母亲对他'记得提好问题’的叮咛引领着他走上了成为科学家的道路。
所以,在场的所有家人们,当你们给你们的耶鲁学生打电话时,关注他们的同学、室友和餐食情况之余,请记得问问他们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耶鲁校长Peter Salovey
就像Salovey校长所说的:“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量子力学的惊人突破,所有这些都始于一个问题”,不仅是耶鲁,包括哈佛、MIT、斯坦福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美国顶尖大学都非常重视“好奇心”的力量。
哈佛大学官网招生页面,有一句话引人注目:驾驭你的好奇心,了解世界和你自己。
而在另一所超强五校MIT的官网上,好奇心、乐于探索、独创性等关键词也被写在了最明显的位置。
Michelle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女孩。
如果你见到她本人,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你可能一点都看不出她是今年被哥大、宾大两所藤校录取的学霸。她不是那种大家通常心里想象的美式教育下擅长演讲,很有领导力的学生,也没有什么耀眼的奖项和光环。
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不是很擅长在很多人面前表达自己”,“我有时候因为怕被judge,不擅长的事情就不太敢接触。”
但丁博士却看到了Michelle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她动手能力很强,喜欢设计,在学校design thinking课中,她给妹妹做了一个小绘本,在学校的戏剧课上,她主导了正式演出的舞台灯光设计。”
而她文书写的也是自己的生活细节,比如那些被常人忽略的包蔬菜、水果的保鲜膜的另类用途。
“你可以看出她热爱生活,热爱世界,能从身边很多’无用’的东西中看到价值,这是源自于对于生活和世界真正的好奇心。”丁博士说。
△在著名的心理学模型“大五人格”中,好奇心、创造力是开放性的代表,这也是成功企业家的重要特质
在采访Michelle的过程中,她分享了一个自己高中期间的小插曲——戏剧课。
原来内向的她从小就很憧憬上台表演,于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挣扎之后她在11年级报了戏剧课。
戏剧课的第一次面试并不是很顺利,老师给了每位同学一段台词做即兴表演,Michelle由于实在太紧张了表现得并不好,被安排了更擅长的幕后道具和舞台设计角色。
可Michelle还是想试一试呀,后来她又鼓起勇气,给老师发邮件表明很想拿到一个角色,也会尽力演好。
最后,老师不仅同意她上台演出,也同时给了设计舞台灯光的机会。演出非常顺利。
“那次真的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我做了很多平时不敢做的事,也让我发现其实我的舒适圈外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的事情。”Michelle说。
看来,这位内敛的中国女孩不仅有强烈的好奇心,还有敢于尝试的勇气呢!
△学生们在普顿橙色系的开放区域自习
02 。
“不爱说相声的码农不是一个好贴吧管理员”
潜力关键词二:求知欲
如果说Michelle的好奇心在于生活、设计的话,那么今年拿到MIT和耶鲁等顶尖录取的深圳理工男孩Orion的好奇心绝对就在计算机上,他自己的的形容是“我肉身住在深圳,精神住在互联网上”。
某种程度上,Orion对于计算机的热爱已经超过了好奇心阶段,而是一种痴迷和狂热。
他从初中开始打信息学竞赛,一直打到了省级联赛,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参加国内信息学竞赛的训练,他还会寻找一些国外的教材、公开课,比如MIT的OpenCourseWare,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是一个编程相关贴吧管理员,以及非常资深的个人博客博主,你看,他的博客里几乎都是计算机编程题目和代码的分享。
哦~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相声。
从初中的接触到高中在学校的登台表演,Orion说相声是有模有样,有板有眼。去年夏天,他还在RSI@MIT线上晚会中表演了一段经典相声贯口——报菜名(就是蒸羊羔儿、蒸熊掌、蒸鹿尾儿那段)。
后来,这段经历也成了Orion的申请文书之一,如何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技术(NLP)去处理中文的断句问题。
“你会发现他的身上具有典型理工男的特质,但他又超越了典型理工男的刻板印象,他具有美国顶尖大学所看重的另一个潜力关键词——求知欲(intellectual vitality,也可理解为智力与活力)”丁博士说。
这些年来,斯坦福大学的一个辅助文书题目就聚焦在求知欲上面。
△斯坦福大学官网对于求知欲的解释,我们希望你能找到真正的兴趣,并且拓展知识的广度
03 。
申请季前,她大概有二三十个活动需要梳理吧!
潜力关键词三:生命力&执行力
“找到我们的时候,她大概已经做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经济、商赛、杂志、社会研究、戏剧、音乐……”说到Sisi同学,连阅人无数的丁博士都感慨:这个孩子实在太能折腾了!
Sisi同学将这种“折腾”归因于想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从公立转到国际化学校之后,Sisi同学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喜欢经济,但又对戏剧、文学和音乐很感兴趣。”
组建乐队、创作戏剧剧本、打商赛、前往深圳城中村做调研、在网络上推动女性赋权……精力充沛的Sisi通过多元化探索让她高中生活斑斓多彩,但在申请顶级大学时候却是一个明显弱点: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并确定申请主线让自己的形象更加鲜明呢?
幸好她的留学顾问丁博士是行业老法师,在几天的讨论和思考之后,就很快理清思路——Sisi同学的父母来自内蒙和湖北,她又在深圳这个“大熔炉”中成长,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种族与民族比较研究的方向呢?
丁博士的建议让Sisi同学豁然开朗:在找到主心骨后,杂乱的活动变得一下子顺了起来,执行力超强的她马上又开始“折腾”了,不过这一次折腾是有目标有方向,更是有丁博士和普顿的老师们牵引着一起走的。
△普顿的教室
“主文书和英国文书都改了十几稿,活动列表也反复打磨,就连申请中的额外信息,250字疫情带来的影响小文书,以及音乐作品集1000字符的文章都在结构上反复尝试了多种写法。”
最终,这位“爱折腾”的女孩把自己折腾进了斯坦福,创造了深国交的历史。
或许,直到今天,Sisi同学依旧没有确定自己最热爱的专业方向,可斯坦福大学会给她更大的空间去探索,而她也一定会拼尽全力去寻找。
就像是被誉为耶鲁领航人的小金曼·布鲁斯特(Kingman Brewster)校长,在描述选拔耶鲁未来学生中曾经写道:我倾向于相信,凡是愿意付出一切努力的人,都会比那些能力强但似乎没有欲望的人更具优势。
△普顿开放空间的背景墙上,是满满的名校名字
04 。
为什么藤校会有源源不断的“马斯克”和诺奖得主?
他们寻找的不是超级学霸,而是潜力股
听完以上3位被“哈耶普斯麻”录取的学生,我不禁感慨:美国大学也太会挑人才了!
这让我想到曾经采访过一位知名科技公司资深HR,她也多次和我强调招聘最重要的就是“看看这个人是否有潜力”。因此,除了我们知道的名校背景、GPA、技能等“冰山以上的部分”之外,他们会用各种能力模型去考察“冰山下的能量”。
比如德勤会借助于Lomiger学习敏锐度模型来判断候选人的潜力——心智敏锐度、人际敏锐度、变革敏锐度、结果敏锐度、自我认知等,其中心智敏锐度可以看作潜力的基础,它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前就已经初步形成。
近年来,国内包括腾讯、华为等公司也开始学习这种更侧重于“潜力”的招聘方式。
而对于顶尖美国大学来说,他们要筛选更多可塑之才,不仅仅是未来能进入华尔街、硅谷的职场精英,更是能够真正改变世界的一群人。
我们很难说是不是“哈耶普斯麻”的招生官们也有一个特定的能力模型,或许每一所学校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我想今天提到的4个潜力关键词是不会变的:好奇心、求知欲、执行力、生命力。
试想,一个个充满创新精神,又有能力将想法落实成为产品、项目的学生,这些高校想要不培养出未来的马斯克和扎克伯格都很难啊!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丁博士慨叹:"其实无论是国内高考或者出国留学,中小学教育确实有越来越"卷"的趋势,但是作为一个老留学生和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常常思考的是,如何能够帮助孩子们保持对万物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培养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引导他们根植于心的对他人、对世界、对生命的尊重。
拥有了这些,我坚信在漫漫人生路中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他绽放的时刻,至于是否录取哈耶普斯麻或北清并不那么重要了。"
▽独家福利▽
丁博士撰写4篇“如何写好essay”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