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方仲永的人,从小就是一位神童,在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他的父亲认为方仲永没有学习的必要,于是带着儿子到处进行商业活动,而方仲永因为停止了学习,最后也变得跟普通人一样了。
对于我国的父母来说,大部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也正是在这种梦想的驱使之下,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早,所承担的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而在我国的湖南,有一位神童,在十三岁时就已经开始读大学,甚至在十七岁时进入中科院,但他的母亲却说到:我巴不得他死了才好。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孩子要想有一个好的未来,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是非常关键的,而如果想要考上好的大学,那么高考则是重中之重。所以有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被灌输各种知识,这些都是父母为了能够让他们在高考之中取得成功所做出的行动。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加重视。而一位名叫魏永康的孩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对于那些并非大富大贵的家庭来说,高考是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选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永康从小就接受了各种堪称高压之下的教育。
魏永康的家庭条件其实并不是很好,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患有残疾,行动不便,而母亲虽然接受过一些教育,但还是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吃了亏,没能继续坚持下去,在母亲的心中,一直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功考上大学,圆自己一个梦。
母亲明白,生活虽然非常艰难,但不能放弃对于孩子的教育。在魏永康出生之后,他的母亲就开始慢慢实施自己的计划,在别人家的小孩子还在外面尽情玩耍的时候,魏永康已经在认识各种汉字、熟读各种课文,在这种教育之下,魏永康确实比其他的同龄人更优秀,很快就成为了众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而取得了这种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母亲的教育是一种肯定,而母亲也就沿着这条路,继续坚定不移地对孩子实施这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成果最终在魏永康十三岁的时候迎来丰收,在这一年,魏永康开始了大学生活,在四年本科毕业之后,十七岁的魏永康随即被中国科学院录取,而且还是硕博连读。
这对于许多的成年人来说都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梦想,但对于魏永康来说,仿佛只是水到渠成而已。但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被中科院录取之后,魏永康在中科院学习了一阵子便面临被退学的处境。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神童如果被中科院退学,那中科院到底有多挑剔?
然而事实上退学并不是因为魏永康的学习成绩原因,而是因为魏永康的生活根本就不能自理。他无法与其他人打成一片,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便是母亲教育的一种副作用,魏永康所经历的都是模式化一般的教育,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能不能考高分,至于其他的,父母都会帮他处理。
而到了中科院,人们对于一位硕士的要求不再是考高分,而是各种综合能力之间的比拼,魏永康需要进行各种实验,这跟书本上的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只需要牢记,但在中科院,他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去操作,甚至还要和别人联手一起进行实验,而这些事情对于魏永康来说都太过深奥,而造成这情况的直接原因,还是因为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魏永康变成了一个只会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的机器人。
被退学之后的日子是十分艰难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母亲十分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一度是天之骄子,十三岁就考上大学,但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退学。而另一边的魏永康更是显得非常迷茫,长久以来的这种教育让他不知道自己将要干什么,将会面临什么。
迷茫的魏永康只能在电脑构造的虚幻世界之中找到归宿,整天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他没有工作、也没有进行学习,整天一副十分颓丧的样子,面对这种情况,母亲十分痛心,甚至还说: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但是在人们的劝说之下,母亲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开始让魏永康感受生活,开始自理自己的事情。这也告诉人们,不要盲目追求高分,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照顾好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