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时光,多了我的守护!湖北119位“童伴妈妈”守护留守儿童

极目新闻记者 聂丽娟

通讯员 戴新红 汪丽

不是亲生母亲,却承担起“母亲”的角色,陪伴留守儿童,从日常关爱到安全防护,陪伴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辅导功课、抚慰心灵、定期家访,她们是一个新的群体——“童伴妈妈”。

201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全国多个省份开展“童伴妈妈”项目,截至目前,湖北省共有11个县,119个村设有“童伴妈妈”,44318名留守儿童得到了119名“童伴妈妈”的陪伴和关爱。

“童伴妈妈“带领留守儿童户外放风筝归来合影

“童伴妈妈”都做些啥?她们和留守的儿童相处融洽吗?临近六一,极目新闻记者走近这个群体,了解她们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暖心故事。

让留守儿童与母亲冰释前嫌

5月21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大冶市金牛镇金牛社区“童伴之家”采访,只见门口的空地上,12名留守儿童在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彩排。10天后,他们将登上六一“童伴妈妈”一周年文艺晚会的舞台。

记者见到了跟孩子们打成一片的“童伴妈妈”王春,王春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很喜欢跟孩子在一起的感觉,孩子天真的笑容和那种毫无保留的纯真,让她觉得很快乐。“儿子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王春告诉记者,5年前,她跟丈夫在外打工时,最害怕接到儿子电话,娃儿想爸妈,父母也想娃。怕影响儿子的情绪,在儿子面前不敢哭,一挂电话,夫妻俩抱头大哭。去年,王春怀上二胎,小女儿出生,王春决定要回村了,跟孩子分离的感觉太难受了,“不想让女儿再承受这种分离之苦。”回村后,她应聘成为一名“童伴妈妈”。

曾经的感同身受,让王春懂得如何用爱去融化留守儿童那颗敏感的心。

童伴妈妈上门入户家访

5岁半的芬芬喜欢跳舞,“童伴之家”组织的舞蹈排练活动,她经常缺席。王春家访时得知,原来芬芬的母亲患有精神残疾,父亲在外地打工,每次彩排都因为家中无人接送,没办法参加。自家访后,每次举行舞蹈活动,王春都会去把芬芬从家中接过来,哪怕彩排到晚上,也会把孩子安全护送到家。芬芬的邻居经常逗芬芬:芬芬,你“妈妈”又来接你了!芬芬幸福地拉着王春的手,蹦蹦跳跳地去参加排练。

如今,芬芬的性格越来越开朗,舞越跳越好。专业舞蹈老师给她竖起大拇指:小姑娘是可造之材!小芬芬每次到“童伴之家”来玩,像个小尾巴跟在王春身后,亲热地“王老师、王老师”叫个不停。王春说,有时给自己的女儿买零食,也会想着给芬芬带一份。芬芬拿到零食后,抱住王春特别开心地说:“王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

留守儿童在“童伴妈妈”的组织下开展主题活动

村里共有22名留守儿童,担任“童伴妈妈”以来,王春觉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很少。于是,王春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把在外务工的家长拉进群,让他们能天天看见孩子。12岁女孩小荷,父母离异,跟着奶奶和父亲生活。小荷最近一次跟母亲见面,还是一年前。母亲节这天,王春邀请小荷来“童伴之家”参加活动,并把活动现场的照片和视频都发到微信群。

破天荒第一次,小荷的母亲主动给王春打来视频电话,小荷看到妈妈,刚开始压抑自己的情感,表现得十分平静,但眼圈已泛红。当听到妈妈说“也很想她”时,小荷压抑好久的情感爆发了“妈妈,我也想你”。不久,小荷的母亲发来微信向王春道谢说,女儿经常主动给她打电话,分享学习和生活情况,“谢谢你让我和女儿心靠近了。”

家访打开11岁留守男孩心结

世界地图、益智魔方、五子棋和橡皮泥被整齐地摆放在墙角,白色阅读书架一字排开,各种书籍随手可取,四套色彩鲜艳的塑料桌椅构成孩子创作的一方天地。

“用爱心陪伴孩子,用安心捧住家长”,墙壁上的标语让人感到温暖。5月28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大冶市保安镇,探访了村里留守儿童们的另外一个家——“童伴之家”。

“在这里,可以做手工、看书、玩游戏、跳舞,还能交到很多朋友。”46岁“童伴妈妈”张丽笑着说,自己的世界因为这些孩子变得更加明亮。如今,她的手机相册里,已经被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填得满满的。

“‘童伴妈妈’是专门帮助留守儿童的,你有任何困难可以跟我讲。”到少年小东家家访,童伴妈妈张丽有些尴尬。当说明来意时,小东眼皮抬也不抬,冲张丽大喊大叫,”不要你们管,我有妈妈管!”

村干部向张丽介绍,小东的家庭较为特殊,父母离异后,母亲远嫁,父亲车祸后终日在轮椅上生活,他跟爷爷奶奶、姑姑生活在一起。小东妈妈远嫁后,他的性格就变得特别内向,不爱说话。

第二次家访,小东正在和同学打扑克牌,对来访的张丽不理不睬。张丽觉得,小东能交到朋友,至少说明人缘不错,性格不一定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内向。于是,张丽决定从他的同学入手,将随身带的一件礼物拿给小东的同学玩,没想到小东的同学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丢下扑克牌玩起了玩具,不一会儿,小东也主动加入。这次家访结束,从小东的眼神中,张丽感受到小东的内心其实是渴望被爱的。

为了让小东觉得自己被重视,张丽还邀请小东当“童伴之家”的“小老师”,让小东教比自己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学习,小东的自信心爆棚,他也成了其他留守儿童心中的“学霸哥哥”。

以后的每一次家访,张丽都能从小东奶奶口中得知小东的各种“变化”:孩子的性格开朗了许多,笑声也比以前多了。在家里还主动帮奶奶做事,在学校积极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也进步了。

在今年母亲节的分享会上,小东送给张丽的贺卡上写道:谢谢您“张妈妈”,虽然平时“妈妈”这个称呼叫不出口,我们都叫您“张老师”,谢谢您陪我一起玩,在我心里,您就是我的“妈妈”。

走进大山只为让孩子走出大山

苍翠的群山连绵起伏,袅袅的炊烟诉说着乡村的希望。5月27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跟随巴东县大支坪镇堰塘坪村“童伴妈妈”刘传琼,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去村民家中家访。

刘传琼是巴东县19位“童伴妈妈”之一。201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湖北省巴东县开展“童伴妈妈”项目试点,巴山县信陵镇、官渡口镇、大支坪镇和沿渡河镇等4个乡镇的19个村,各招募了1位“童伴妈妈”,并建立起19处“童伴之家”。刘传琼以前跟丈夫经营电器店,送货时,经常看到留守儿童待在家中,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无法跟他们交流。她觉得,自己既然没有外出打工,就应该为村里的孩子做点什么,于是主动报名应聘“童伴妈妈”。

“遇到路况不好的时候,走访一两户,都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刘传琼说,自小在山里长大,翻山越岭去家访对于她来说不是难事,刚开始上岗时,最害怕的是,不知道怎么获得孩子的信任。

回忆第一次到7岁孩子小军家家访时的情形,刘传琼至今难忘。小军家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于刘传琼的造访,显得格外“警惕”。

“小军,想不想你妈妈?”“不想”。

“我当你的妈妈好不好?”“不好”。

“为什么?”

“我妈妈说了,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会把我拐跑的”。

听到小军的回答,刘传琼的心里特别难受。作为6岁孩子的母亲,她能理解孩子的这种反应,因为孩子缺少安全感。但是随着家访次数增多,孩子们开始喜欢她,“父母出外打工,留下来的孩子更渴望关爱。”

1个小时的盘山路,一处盖在山腰上的房屋,这里是留守儿童花花的家。花花当天上学去了,一位身材消瘦的年轻女子抱着7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屋前,远远地跟刘传琼打招呼,两位老人热情地迎上来,

“那位年轻女子是花花的妈妈,两位老人是花花的爷爷奶奶。”刘传琼介绍,花花的父亲在外打工,上个月花花母亲出院回家,她家访时发现,花花刚出生不到6个月的弟弟小兵,反应能力显得比同龄孩子迟钝,不怎么跟人对视。刘传琼回家上网查询后发现,小兵的行为举止跟脑瘫的症状很像,她建议花花的母亲带小兵去医院检查。

“多亏了你及时提醒,治疗迟了,小兵这辈子可能就耽误了!”花花母亲周女士握着刘传琼的手感激地说,医生诊断儿子小兵是脑瘫,但幸好发现及时,没有错过最佳治疗期,如今经过一个月康复治疗,孩子翻身、追物等大运动方面有了明显好转。7个月大的小兵,在刘传琼的怀里,一点都不认生。“这孩子跟她特别亲,每次她来家访抱他,孩子从来不哭。”周女士说。

除了家访和在“童伴之家”开展活动外,“童伴妈妈”考虑到有些留守儿童离“童伴之家”较远,交通不便,就干脆带上玩具和书籍,轮流到留守儿童家中开展活动。

巴东县民政局负责人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童伴妈妈”走进大山守护孩子,是为了有一天,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她们的付出特别让人敬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