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月的最后一天,“开放三胎”的话题迅速霸占媒体热搜。据说今年“六一节”最好的礼物,就是给孩子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
根据官媒的说法,“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是为了应对我国人老龄化的问题。
这个政策对改善人口老龄化的效果,要在未来10~15年后才会显现,但是一旦当更多的家庭决定再多生一个孩子,引发相应的问题倒是会在极短时间内突现出来。
这些问题正如大家留言中关心的那样,大多集中在住房、医疗和教育三个方面。
02
先说医疗。
三孩政策一出台,本来有条件的观望人群肯定会放心大胆地生,势必将增加一批高龄孕产妇,这便需要医院有相应的产检医生,孕产护理人员。
孩子出生后育婴师、月嫂的供应也可能会出现短缺。孩子出生半年后脱离母亲抗体的保护容易生病,儿科的医护人员也会紧张……
一张多米诺骨牌,推倒了一块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紧接着医疗的就是教育。
比如,妈妈产假结束后,孩子一岁之内的看护喂养问题;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早教托管问题;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的入园入校问题。每一步都牵动着整个家庭的关注。
再有就是住房的问题。
如果不靠家里支持,两个同是普通上班族的夫妻,能在一线城市买房的人本来就不多。就算不考虑买学区房,在租房也能上学的情况下,以前一对夫妻带一个孩子,一个两居室就可以了。爸妈一间房,孩子一间房。多生一个孩子,那就在儿童房里加一张高低床。现在又多了一个孩子,特别是兄妹、姐弟这样的组合。性别不同的孩子,长期混居肯定也不合适,所以起码就得需要租个三居室。
另外,如果父母两个人都上班,那孩子的接送、后勤保障就需要有祖父母辈来帮忙。一家六七口是人多热闹了,但城市里小小的公寓房也显得过于拥挤了。
03
不是说开放三孩的政策不好,相反在中国由来已久的文化和传统里,多子多福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代码。现在年轻人生育意愿不高,很多不是不想生,是没有条件生。
所以即便政策上开放了三孩,但实现起来却依然有不小的难度。
1、女性家庭地位过低
2020年10月,曾有一条“山东有位全职妈妈离婚,只获得5万元家务补偿”的新闻一度冲上热搜。
那位妈妈结婚后就全职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前后五年的时间,离婚时只补偿了5万。也就是说,全职妈妈每年为家庭创造的价值,在配偶以及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里也就是一年1万元左右的水平。
如果按这个标准,别说24小时的住家保姆,就连普通的钟点工也雇不到。
这则新闻出来之后,网络上还营销了一波“女人应该靠自己”的励志鸡汤。但是生一个孩子,咬咬牙把孩子带到上学,妈妈可能还有机会重新开始。但现在是三个孩子,老大带完带老二,老二之后有老三,等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妈妈也已经人到中年,就算想回归职场,又有哪个单位愿意录用一个身体健康大不如前,知识结构也被迭代的中年妇女呢?
说到底,全职妈妈普遍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偏低,也是现代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一个原因。
2、变相剥削老人的晚年
二胎政策放开后,生了二孩子还能继续工作的小两口,无一不是吃到了上一代父母的福利。五六十岁退休的老人有收入有体力,文化程度高的还能帮着辅导辅导低年级的孩子。
但上一代带着孩子,是因为他们心疼自己的孩子,可谁又来理解他们的处境,分担他们的压力?
之前就发生过一个奶奶抱着孙女跳楼的惨剧。广州的郭奶奶,从2008年开始给大儿子带孙子,一直到2014年小儿子的女儿出生,郭奶奶用了6年多的时间,穿梭在广州、海口、哈尔滨3座城市之间,一共带了4个孙子孙女。
可是等待着郭奶奶的不是子孙满堂的幸福晚年,而是疲于奔命带娃的一身病痛,以及老伴以她带孩子长期不回家提出的离婚。
郭奶奶完全陷入费力不讨好,无人回应的绝境之中。
2014年的一天,郭奶奶因为累了一天,疲惫不堪,半夜摇摇晃晃地起来给孙女冲牛奶。由于心急,牛奶的温度调高了竟没有发现,孩子被烫哭了。
儿媳心疼孩子,忍不住骂了郭奶奶,郭奶奶越想越觉得生活无望。凌晨3点多,抱着三个多月的孙女从楼上跳了下去……
这样的惨剧当然只是个例,但老人帮着带小孩也确实是我们的国情。但现在的政策一边是延迟退休,一边是开放三孩,意味着能够帮妈妈减轻育儿压力的老人也是自顾不暇,那样小家庭的生育压力就更大了。
3、相应的配套缺失,补贴不到位
全职妈妈没地位,老人带娃有压力,一个孩子的时候还能轮流带,可如果真的有了三个孩子,那家里人恐怕连喘口气的机会也没有。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提供切实有效的配套政策,给予一定的育儿补贴。
现在实际的情况是,大环境就对育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很不友好。先不说各家大厂的996,就是最基本的孕产假也不是每个妈妈都能落实到位。
但之前也有私企的老板吐槽,说招一个女生,第一年结婚,第二年生娃,不工作还要薪水,第三年回来干了几个月又说怀上了二胎。现在好了,三孩也放开了,这样就相当于老板花钱请别人生孩子,所以也不能一味地责怪老板招聘不愿意女员工,实则私企老板自己也是一肚子委屈。
总体而言,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总是绕不开经济能力和配套政策这两个老大难。
04
但委屈归委屈,不满归不满,既然三孩政策已经出台,那我们还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学着适应未来的三胎时代。
其实鼓励生育并不是我们国家独创,世界各国为了鼓励生育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如,俄罗斯把每年的9月12日定为怀孕日,这一天结婚的适龄夫妇可以安心在家“造人”,争取为国家人口添砖加瓦。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鼓励生育的国家,最早在二战时期就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每多生一个孩子就多给一份津贴,生第三个孩子,每月可以拿900欧元津贴直到18岁。
瑞典不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法规定男性产假的国家,还让父亲和母亲在休产假上做到“完全平等”。另外社会保障部门还专门设立了奖金,当父母的人,不但每年可以休假240天,还能领取13.5万克朗的最高奖金。
韩国的鼓励政策从结婚就开始,政府会面向月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新婚夫妇每年提供5万套保障性住房;为怀孕女性提供一定的产前诊查费用;子女不满6岁时,女性可以有1年时间在家养育子女,每月可领取40至50万韩元的底薪,并保留职位等等。
纵观世界各地鼓励生育的政策,无外乎津贴+假期的两大法宝。我们国家在公布三孩政策的同时,也说会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果这些措施也能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那不仅能够提高有条件家庭的生育意愿,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中年人群,也应该会有相应的益处。
换句话说,政策归政策,但现在婚嫁、生育成本那么高,到底生不生还在于自己的选择。在时代洪流之下,只有那些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才能不忘初衷,守住本心,不盲目地随波逐流。
PS:
最后放一个小调查,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三孩政策出台后,你会愿意再生一个孩子吗?
作者介绍:陈妍,爱看各类电影,喜欢观察小孩,吃瓜亲子关系,提供育儿内容。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