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位宝妈的私信,内容应该也是无数女人的经历:
我去年刚刚生娃,也是个新手宝妈,自打怀孕到生子就一直在家休息没有再上班了,我的家境不是很好,所以今年决定去找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薪水距离和上班时间都综合非常合适的工作,可不到一个月婆婆就给我搅和黄了。
试用期三个月,才第一个月她就不停地打电话说我出来孩子哭闹不停,后来手机不接就打座机,看不能逼我回去干脆抱着孩子来公司闹腾,结果我无奈辞了职。失去了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工作,可真的回归家庭,又嫌我大手大脚,说他儿子赚钱不容易,不懂得节省怎么过日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个角色,作为女性,她是女儿,是妻子,也是一个母亲。
女人天生的生理特征,需要延续后代生儿育女,全世界的女人都可以做母亲,到了一定年龄无论是言论的必须,又或者是自己内心的需求,也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但在这些角色当中,女人最不容易的角色不是人妻,而是人母。
在中国工作,不会因为你是一位母亲就有所照顾
每个人都会做妈妈,你家庭的事是你自己需要处理的部分,没有一个职场会,因为你是妈妈就多几分照顾,简单来说你能上班就上,不能上班就调节好自己再出来工作。相比瑞典这个国家,似乎中国妈妈更难树立自己的事业。
在瑞典《育儿假法》专为父亲量身打造的一个带薪产假,这样的立法可以说也是先进瑞典育儿政策的一个雏形。瑞典父亲合法享有三个月专属的带薪产假,在公共场合一边喝咖啡,边看护婴儿边喝拿铁的爸爸随处可见,所以男人的分担源于很多相关政策的扶持。
似乎在中国男人更倾向于全力以赴的去打拼自己的事业,赚取更多的家用,辛苦了一天,本来已经心力交瘁,他就会回到家,想享受更多的个人时间,他不想也无力去帮助女人。
可无奈的是女人不工作在家带娃,就会造成自己固步自封,变成那个伸手要钱的全职太太。如果说等到孩子大一些再去上岗,就会造成自己竞争力的缺失。每年都会有无数年轻貌美又有智慧的女大学生新入职场,自己脱节的思维,老去的容颜以及力不从心的身体状况,拿什么和这些新人去抗衡竞争对比。
社会的舆论,家庭的责任,又或者是母性的天然,不论出于哪一种原因,似乎女人在生孩子之后都会对孩子有着无法取代的感情,她们本能的牺牲以至于完全会以孩子为中心。
所以不少女性会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以孩子为主。而待孩子可以自理之后,自己却真正完全失去了竞争力,即便可以凑合找到一份能够拿薪水的工作,奈何家庭琐事的重复继续,再到自己身体状况的下降,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再次进入职场状态里。
所以说生一个孩子,女人牺牲相对是最大的,甚至是不可被挽回的。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她牺牲了什么,而是她牺牲的这一切,都不会受到关注和尊重,甚至不少人会觉得,那是女人应该做的,尤其不少男性会觉得那是女人理所应当的牺牲。这也造就了女性内心的不平和委屈。
男人的自我造成了女人的孤立
即便是现在,不少家庭仍旧存在男尊女卑思维,因此不少男性会觉得家务,做饭带孩子,这都是女人该做的事,男人没必要参与,一旦参与了就是没面子。简单来说,中国男性,在育儿和家庭经营方面,觉得自己只应该是一个辅助者。
在女性需求角度来说,男人不能为自己支撑起一片天,却要用性别来作为家庭角色的区分,尤其哪怕等到孩子长大了还要顾虑到教育,要自控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丈夫的坏话,因为这样对孩子有负面影响。但自己无助的心和情绪却没有会理会,疲惫也没有人分担,甚至会干脆被质问“你能有什么压力,家里就你最轻松”
中国女人一边接受着996的工作,一边又无休息的生活,完全失去自我,可还得不到该有的理解与尊重,因此这会导致家庭纷争的恶性循环,很难有什么所谓的幸福。这也是很多婚内女性破罐破摔情绪的真正核心,不是她们不想拥有爱情,而是知道根本不会存在这样的感情,这是一种消极情绪,因为基本生存都无力承担,还谈什么爱,说什么情。
女人对孩子的关注度以至于过度的爱护增加了自己的疲惫
相比西方,中国女人育儿方式太过细腻,由于在于因此患得患失,替孩子做太多的事,不能让其独立,也因此增加了孩子妈宝性格的产生。可当大的氛围都如此,如果自己不如此,孩子可能也会有几分失落,产生不被爱的情绪。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哪里有那么多的经验懂得应该怎么样教育,耳濡目染或者相对原生态家庭的教育手法,以至于也让自己变得非常累,孩子也未必觉得幸福,随着年纪的增长,甚至孩子会因为妈妈的爱与关怀才会异常的不开心,甚至叛逆。
女人最不容易的身份不是人妻,而是母亲角色,牺牲一切,得不到该有的尊重和理解,更会在牺牲一切的最后反而得到孩子的不是谢谢,而是被反抗的结局。面对不听话的孩子,非常的愤怒,面对变得异常依赖无法独立的孩子,又心疼不已。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可不要忘记,那不过是因为爱意和爱,才刻意的自我伪装。这个女人也是曾经走夜路怕黑,看到虫子会叫的小女生,多给予一点爱和关怀,其实在另一个角度来说,那也是对自己家庭的投资,因为对女性而言,精神的支持与理解,永远是她最大的安慰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