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家庭,最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进化妈:父母是赋予孩子能量的第一人,也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影响者,这种影响,伴随孩子的一生。

作者:微笑喜乐(爸妈精读专栏作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

“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孩子所在的集体;4.孩子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家庭排在了第一位。

而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

可以说,父母是孩子永恒的生命范本。

相信“热爱”比“赚钱”更重要

我们很喜欢把“人生成功”归结到“赚足够多的钱”。

就像填高考志愿,几乎每个家长老师都会建议填写热门专业,比如跟钱打交道最多的金融业。

像数学、化学、考古学这样的专业则是冷门偏门,甚少人填选的。

原因很简单,专业热门,将来好找工作,找到好工作,意味着赚钱多。

但如今回头看,这不仅仅是关于“钱”的问题,而是关于“热爱”和“价值”的命题。

近日,“两个馒头一瓶水”的北大数学老师韦东奕火了。

韦东奕15岁拿下IMO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麻省理工(MIT)等多所世界名校主动向他敞开校门,哈佛还为争取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规。

而韦东奕愿意为国家多做一份贡献,拒绝了全球最高端的学府,选择留在祖国,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而后成为北大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如此金光闪闪的履历,网友送其爱称“韦神”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把热爱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

当全世界都竞相追逐的名和利,他不为所动,只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中,努力使自己的才能为国争光,改变世界。

而这种深植于内心的追求,跟他父母的灌输是密不可分的。

韦东奕的父亲是数学专业的教授,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数学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当我们只知道玩泥巴、过家家时,韦东奕消遣时光的方式,是抱着家里的数学书籍读到出神。

自小,父亲就鼓励他在自己所热爱的数学天地里去闯荡,并没有把大人都看得很重的“赚钱”影响他。

钱很重要,这是不置可否的事实。

但我现在无比认同一件事,那就是每个人最终都是被自己的“热爱”所驱动的。

放眼看去,那些在某个领域闪闪发光,活得特别满足的人,往往并不是把“钱”放在第一位,而是追求“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因为无比投入,所以愈发打磨了自己的“价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相信“尊重”比“操控”更完美

从2月初至今,我身边家长群内讨论的最火热的话题,莫过于英国牛津大学2021届本科预录取发榜的新闻。

其中17岁的成都女孩张恒一,最受群内爸妈们喜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张恒一不仅阳光开朗,能歌善舞,才艺出众,还能文擅理,雅思口语满分,是复合型“种子选手”。

而张恒一也不负所望,5月12日,在她18岁生日当天满足了牛津大学化学专业的本硕正式录取要求,实现了从“中国学霸”到“牛津女孩”的蜕变。

这位明明可以靠脸蛋,却偏偏要靠才华的小姑娘,颠覆了大众对“中国学霸”的刻板印象:

谁说“学霸”就不能活泼亮丽、多才多艺、文理兼修,全面发展?

然而,这位学霸在高中入学时,只在年级排名中等。

你或许会很疑惑:“从中等成绩到进入全球名校,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优秀的背后离不开她优秀的家庭环境。

张恒一从小成长在一个充满爱与民主的家庭,哪怕工作再忙,每逢放假,父母都会准时到校接她一起回家、一起大餐、一起聊她开心与不开心的事。

父母并没有给她灌输过考级、考证的各种压力,反而经常告知张恒一生命的宝贵和意义,并鼓励她要在学习之余用心感受、认真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如果说有目标、肯努力、愿拼搏是她优秀的动力源,那么一位尊重她选择的父母则是她成功的助推器。

我们中的很多家长,都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

从做作业到交友,从选择大学到选择职业,家长都要说了算,致使孩子从小到大都面对着巨大压力。

为人父母,如果能少一点操控,多一点尊重,孩子才能拥有可以帮助自己在校园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决断力。

樊登说:“当一个人内心不强大,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能够自己寻找和感受快乐时,对面的人怎么换都没用。正如不会游泳的人,怎么换游泳池,都不会游泳。”

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在全力以赴之后,他们才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在不断奔赴过程中,才能轻松学会如何处理生命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相信“躺平”比“躺赢”更体面

诚然,韦东奕、张恒一这样的学霸毕竟是少数,我们的孩子大概率没有那么高的天赋异禀。

知乎上有个提问:“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怎么办?”

网友@盖因斯回答说:

“既然孩子大概率是个普通人,那各种路径、方式的选择,就应该以成为‘快乐的普通人’、过上‘幸福的普通人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而非以培养一个不出世的天才、过上顶级精英的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

后者,可以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而前者,得提前考虑好‘冲不动或不想冲的时候,有一个可以躺平的归宿’。”

高知如北大的丁教授,也会有“我奋力托举你为学霸,你势不可挡成为学渣”这样的困扰。

丁教授的女儿读的是北大附小,但是由于天资一般,一度是班里的倒数。

在一个视频里,当被问及“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考不上北大吗?”时,丁教授充满无奈地回答: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

丁教授还说,北大教授的孩子,很多都考不上北大。这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孩子在成就甚至禀赋方面不如自己,是很多自身是同龄人佼佼者父母的隐痛。

丁教授虽然也为孩子不如自己感到焦虑,但他具备一套科学的教育观——佛系“鸡娃”,即“躺平”式育儿。

比如从小放养女儿,坚持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等。

这种相对和谐、开放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拥有了满满的能量,就拥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要我说,“躺平”式育儿不可耻,“躺赢”式育儿才可怕。

躺赢,也是一个网络流行词,全称为“躺着就赢了”,表示即便不作为也能赢得意思。

新华社做过一个关于95后就业观的调查。

结果,有一半的人希望通过“颜值”引起同事注意,比例超过了“工作能力”。

而他们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网红”,因为网红提供了一条成功的捷径——你不用太努力,只要足够讨人喜欢就可以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人问:“什么时候,躺赢这件事会让人觉得讨厌?”

大概就是看到有实力的人哭的时候。

为人父母,我们可以教孩子“躺平”自己的某一爱好,但绝不能抱着“躺赢”的想法,浑浑噩噩过一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英国心理学教授怀斯曼说:

“每个人心里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正确地使用这种能量,能够成就丰功伟业。”

当孩子得到了足够多的能量,就能成长为很厉害的人。

父母是赋予孩子能量的第一人,也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影响者,这种影响,伴随孩子的一生。

养育一个优秀孩子,要始终记得:

“热爱”比“赚钱”更重要;

“尊重”比“操控”更完美;

“躺平”比“躺赢”更体面。

作者简介:骆小溪,富书专栏作者,资深少女,终身学习践行者。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