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给孩子选择国际教育路线的妈妈,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一方面,高考决定了绝大多数孩子的升学路径在公立教育系统中。所以,为了孩子能读上一所好的公立学校,家长们对学区房趋之若鹜。另一方面,是疫情后多变的国际局势,让原本计划出国升学的家长们摇摆不定,纷纷对孩子未来的升学路线开始观望。
作者:波滚妈
本文原文来自:蓝橡树
今天做分享的是位龙凤胎妈妈,她已经买下了一套完美的学区房,却果断放弃,把两个孩子送进了一所国际学校。
四年过去,她的两个孩子,极其优秀。
妹妹波妞,是典型的牛娃,十项全能。她曾经获得“希望之星”英语大赛特等奖、拼词大赛全国前十、全国计算机大赛冠军以及多个国际钢琴公开赛金奖。而哥哥滚滚,则恰恰相反,是大部分人眼中特立独行、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但却逢考第一。
究竟是怎样的想法让这位妈妈做出了不同寻常的选择?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后,又会有产生怎样不同的化学反应?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妈妈不一样的择校经历和她的四年国际学校感受。
01.
跌宕起伏的幼升小
四年前的这个时候波滚才四岁,幼儿园小班还没毕业。和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前就准备好了学区房不一样,我直到那个时候才开始考虑孩子入学这件事。
我把有意向的学校和周边的小区列了个清单,拉着波滚爸一个个去看。有的学校合适,居住环境又不满意;有的小区条件不错,但学校质量又差了那么一点。不夸张地说,我们把当时长沙能看的学区房都看了一遍。
最终确定下来的那套房子,在我心里堪称完美了。它不仅有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双学位,周边环境以及各种配套都完全符合了我的期待。一切安排就绪,我就只等着波滚幼儿园毕业搬新家了。
但这时,日渐“欢脱”的滚哥却让我隐隐不安起来。他的日常表现为上课捣蛋下课捣乱,外加不服老师管。不论是幼儿园还是校外的老师,提起他都叫苦不迭。
我开始担心他上学后怎么办。对秩序要求特别高的学校会适合他吗?还是说相对自由、包容度更高的教育方式会对他更有利呢?
另一方面,波妞开始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尤其体现在语言的学习上。而且她热爱阅读、兴趣广泛,什么都想去尝试。
我忍不住会有些担心,如果上小学后她的学习进度超过同龄孩子,我是不是应该让她走得更快一些?但如果每天的时间都被常规的作业填满了呢?她会不会没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
与此同时,我才真正开始考虑,我期待他们俩成为怎样的人,我心目中最适合他们俩的教育方式到底是怎样的。
不仅仅是为他们俩考虑,我还开始为自己考虑。
买好学区房后,我本来已经下定决心加入“八路军”(因为学校没有寝室午休,所以中午也要接回家,一天下来往返学校总共要八趟)的队伍。那我一整天的时间就全耗在这上面了,我自己的生活怎么办?
最后考虑的结果怎么样,我的标题其实早就告诉大家答案了。那套完美的学区房,最终没用上。
我转而选择了一所国际学校。
在长沙要做出这样一个选择,其实还是很有压力的。因为在这里,最顶尖的学校全是公立的。
全国闻名的“四大名校”,长郡、雅礼、一中和师大附中,是每一个长沙妈妈心中的梦想。这四所学校,每年考取清北的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一本的上线率几乎是100%。
而只有读最好的公立小学才可能进入最好的公立初中,读最好的公立初中才可能最终以6A的成绩进入“四大”。原本我设想的完美升学轨迹应该是这样的。
但我现在的选择,等于是把之前的一切规划都推翻了。
我忐忑吗?忐忑。
别人家的孩子想尽办法往名校挤,我却宁愿放弃掉名校的学位,去了不被看好的国际学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的孩子跟得上大部队的步伐吗?万一跟不上呢?
02.
四年国际学校感受
确定了要去这所国际学校后,为了让波滚提早适应,在他们俩读完幼儿园小班后我就迅速办了转学。所以四年实际上还包含了幼儿园的中班和大班阶段。
1. 作业少压力小
如果你来问我,上国际学校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的第一个回答一定是:作业少。
波滚学校的作业少到什么程度呢?
每天语数英只布置一科作业,以他们俩的速度一个课间就能写完,基本上晚上回家后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所以我才有底气给滚哥这样磨蹭的孩子定时不定量,每天准时上床睡觉。
考试之前压力也不大。
老师不会为了把平均分提高几分而让孩子大量刷试卷。即使在期末考试前,他们依然有空读自己喜欢的书(哈利波特就是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前开始看的),波妞依然能坚持每天练一个小时的琴。
这种环境下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
是可以真正实现个人发展的定制。
我和身边上公立学校的朋友交流过,甚至我的一个亲闺蜜,还在全国教育高地海淀。和她们的孩子相比,波滚校外时间的自由支配度会高很多。我们既可以选择定制化的课外培优,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兴趣发展。
就拿语文数学的课后培优来说。
语文方面,和很多学校比起来,我们学校几乎不会布置大量抄写的作业和练习题。我就可以把这部分时间拿出来让他们俩自主阅读。像波妞这样阅读效率高的孩子,一年能读好几百万字。
而大量阅读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因为阅读能力强,他们俩就连做数学题的效率也很高,无形中这也是在增强孩子的应试能力。
数学方面,我给他们俩的规划是这样的。一方面通过参加校外的培优,保证校内轻松应对,并适当拔高,确保在同龄人中处于上游水平。
另一方面,配合学校进行英语数学的学习,这也是为三年级将要参与的AMC美国数学竞赛做准备。
这样看起来,作业少压力小并不代表着放松,对波滚来说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学得更快学得更多。
2. 英语学习强度大
首先是英语课多。我数过课表上的英语课,一周有9节,比数学课还多。
第二是英语作业复杂。和语文数学的作业要求不一样,英语作业除了书面的练习,还有分级阅读的打卡、配音打卡、背单词等等。我感觉一个学期下来,花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科。
第三是比赛多机会多。学校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英语比赛,如果孩子愿意在比赛中付出时间,那进步会更加明显。比如波妞拿过的希望之星特等奖、全国拼词大赛前十名……这些奖项都是通过学校去报名参赛并最终取得了成绩。
对家长来说,学校的做法无形中就减少了课外英语培优上的压力。
大部分公立学校的孩子还会在课外选择英语培训机构,这方面我几乎没考虑过,因为学校学习的强度和深度已经完全够了。
很多海淀的孩子需要自己去备考KET/PET考试,为了让孩子英语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也为了提前把英语学到比较好的程度,在初中给其他学科让出时间。
而波滚的学校每年会组织孩子开展剑少、KET/PET,甚至是雅思的培训,连考试报名这种事老师都会关心地来提醒家长。在这一点上,学校省去了很多让我自己去钻研的精力
3. 鼓励孩子自信表达,社团活动和展示平台特别丰富
和作业少相对的是演讲多,活动多。大到每年的中英文演讲比赛,小到期中的个人总结、某项学科的课代表竞选,老师都会要求孩子们上台说一说,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另外,学校的社团活动十分丰富。波滚参加过的社团有交响乐、阿卡贝拉童声合唱、计算机编程、啦啦操、篮球等。
对波妞来说,这些活动让她如鱼得水。有一个学期她代表三个社团去参加比赛,分别拿回了花式篮球赛冠军、啦啦操冠军以及计算机全国大赛的金牌。
4. 老师对孩子的包容度高
这一点也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具体我说两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滚哥的。
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滚哥就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当时我正在跟他的班主任说话,他趁我们不注意在讲台上搭了张凳子。因为他发现黑板是可以上下拉动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初次见面的家长学生正在愉快地和老师交流,突然有个孩子爬到了讲台上兴奋地上下拉扯着黑板。
我心想完了完了,果然第一天就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了。结果班主任转身看了他一眼,几乎没有神色起伏地叮嘱了一句“宝贝,你小心点,别摔下来了。”
第二件事是发生在图书馆的揭幕仪式上。
当时我作为家委会的代表去参加揭幕仪式,和学校领导一起坐在了第一排。校长正在台上讲话,这时一个孩子跑了进来,在书架上拿了本书,开始满场转悠找地方坐。
现场已经坐满了家长、学生和老师,那个孩子晃晃荡荡就来到了第一排。这时我看到一位学校领导起身招呼孩子过来,轻轻拉开第一排的一张椅子,示意他坐下看书。
我当时想的是:这要是我小时候,早被老师拎出去站着了。
平时在班级群里,每个孩子只有在被表扬的时候才会出现姓名。如果是作业没写完,那一定是以学号的形式出现。至于要批评教育的时候,老师会私下和家长沟通。
日常的这些点滴,让我看到学校对孩子的尊重和包容。所以即使平时老师罚滚哥写个检讨什么的,我也觉得那一定是在情理之中的。
5. 欣喜和焦虑并存
我内心里一直希望波滚能在18岁前有充分的时间多尝试多感受,去认识自我和发现自我。在18岁前至少想清楚一件事:我到底喜欢做什么?想要成为怎样一个人?不要像我自己小时候一样,把人生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刷题考高分。
四年下来,我欣喜地看到波滚正在朝我预期的方向成长。
但欣喜的同时我又忍不住会隐隐焦虑。对波滚未来的教育规划,将直接决定我现在该怎么做。
如果出国升学,那现在的选择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他们最终还是要参加高考呢?那初中就很可能要转去竞争激烈的公立学校。以学校目前的学习强度,他们能跑赢其他孩子吗?
所以即使学校作业不多压力不大,我也丝毫不敢放松。就像前面说到的,尤其在语文数学的学习上,我只能让波滚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校外的培优。同时,我自己也更多地参与到学科学习的规划中来。
这种两头都要兼顾的做法实在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今天分享我们家两个孩子上国际学校的一些经验,不是鼓吹国际学校,也不是对公立学校教育表示担忧。实际上,我身边和波滚年龄相仿的孩子,大部分都在公立学校,也都非常优秀。
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规划,是因人而异的。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孩子充分了解,对家庭收入规划有明确认知,对孩子未来成长有笃定期许的基础上的。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国际学校有更多了解,同时对于大部分孩子上公立学校的朋友,我也希望能分享一些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帮大家在家庭教育中做一些补充。
今年两会期间,至少有十条教育领域的建议冲上了微博热搜,“公平、减负、革新”这三个关键词贯穿了多个教育相关建议。
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也指出“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
不管这些建议和政策最终实施下来的结果如何,但我们能看到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是不要再以分数去定义教育的成果,培养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真心希望有这样一天,不管我的孩子在公立还是国际学校,在教育这件事上我能不再彷徨和纠结,只朝着内心那个真正认可的目标一心去努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