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为了快速走出人才凋零、教育断层的困境,全国各地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到中小学任教,帮助我国尽快走出“教师荒”的阵痛期。在这种背景下,“中师生”孕育而生。
中师生
美好的芳华奉献给三尺讲台,曾是引以为傲的顶级学霸
中师生的入学年龄普遍在14-15岁,经过在中等师范学校进行3-4年的教育后,便会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任教,从此便将他们全部的青春岁月留给了三尺讲台,默默扎根于祖国教育的土壤上,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如果用现在的标准和眼光看待,中师生的学历仅仅是中专,并但不上优秀。
但在那个国人教育水平偏低,国家教育制度尚待健全的年代,中师学算得上是当之无愧学霸。获取一个中师生的名额不亚于今天考上985、211这些顶级学府的难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身份与性质决定了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丰富知识储备量,己先无惑才能为人解惑。
在此前提下,中师生的筛选机制十分严格且苛刻,每个学校只有名列前茅的人才有资格去报考。
老师
全县上万名考生,能真正得偿所愿的也就是只就寥寥几十人而已。可以说其中的难度无异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但是这并影响莘莘学子对中师生的痴迷,在那个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年代,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而中师则成为广大基层地区考生的首选。
而一旦考上中师生,对考生自己而言便可从此鱼跃龙门,整个家庭家庭的命运或许也会因此而改变。
中师生的身份就等同于拿了城市户口的准入门槛,国家分配工作且属于干部编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面,这应该是最受人敬仰和引以为傲的“铁饭碗”之一了。
如果小乡村里面有人考上了中师,那不仅是整个家族的荣耀,也是整个村子的荣耀。
中师生
不过,中师生也的确配得上这样的对待。从中等师范学校走出来的教师,将所有的青春岁月全部贡献在讲台上,入一行做一生园丁呵护万千花朵、倾其所有奉献于祖国教育事业。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拿起粉笔的第一天正值桃李年华,但从离开讲台的最后一秒起,他们已逾天命之年,银发也爬上双鬓。
如果不是始终对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事业葆有热爱,又怎能在岁月流逝和历史变迁中坚守初心,兢兢业业躬耕一生?
更为重要的是,中师生更像是特定时代下的复制品,为了填补师资力量薄弱的漏洞,中师生只经过3-4年的学校便匆匆上岗,这种方式的确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中小学的教师荒。
中师生
但因为缺少更全面更具体的技能培训与实操,这群中师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可避免地会遇上职业瓶颈期。
尤其经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教育模式、教学制度和授课方式等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让之前课堂累积起来的教学经验被反复推翻。
可以说,中师生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在几十年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推陈出新,在这股改革的洪流中,中师生只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重新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使自己永远走在教育的前头,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中师生
中师生身份严重“贬值”,学历困境成一代人的难言之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教育愈发重视,国民的教育素质得到大幅度的跨越,教育的普及让各大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尤其是在2005年前后,一些院校开始实施“3+2模式”,招生的门槛逐年降低。
尤其是中师生不再享有分配工作的福利后,中师生这一曾经备受国人羡慕的铁饭碗,在短短的几年间,它的地位便遭遇断崖式贬值,以致于无人问津。
学士、硕士等学位等级的出现和发展,当年那一批只有中专文凭的中师生,面对着更高等级的学位冲击,瞬间变淹没在低文凭低学历的荒原里面。
中师生
有谁能想到,曾经是从千军万马中厮杀出来的顶级学霸,学历困境如今却是他们最不愿提及的话题。
又有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让家族扬眉吐气的身份,如今却成为他们职业晋升之路上最大的枷锁。
教师作为一份崇高的职业,为人师者的身上也始终闪耀着智慧与高洁的光辉。这群中师生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应去质疑他们对于这份职业的向往之心,更不应去质疑他们的育人之德。
但是为人师者,首要前提是一个普通而有血有肉的人,然后才是一名教师。在社会中他们除了扮演教师一个角色外,还扮演着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子等多重身份。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时刻要承担家庭柴米油盐的经济负担。
虽然中师生凭借着多年实践摸索而来的教学经验,在水平能力考察等方面依旧做得不错,但受制于中专的学历,他们在职级晋升上依旧不占优势,甚至处于被冷落的一个群体。
与职级直接相挂钩的就是教师本人的待遇,由于经常处于被遗忘的边缘,中师生囊中羞涩也早就不是新鲜话题。
此外,由于大部分中师生扎根在基层,失去了晋升机会的他们或许一辈子也都将留在基层。
目前,我国基层教师的待遇水平依旧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基层政府由于财政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工资被滞发和缓发的现象也屡有出现。
长久下去,中师生的职业倦怠和职业疲劳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甚至很多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条件,纷纷弃教告别三尺讲台。
中师生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与中师生身份严重“贬值”之后,他们面临的学历困境息息相关。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也许我们会认为那些弃教的中师生不够英雄,但请对他们的选择给予尊重并理解。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在艰苦的条件下尚能保持本心,为基层的教育事业燃烧一生,这毫无疑问是人类社会至高无上的大善。
但对于个体而言,用双手为自己的家庭尽可能创造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那是人类社会的小善。
大善固然值得弘扬传颂,但小善也应得到相应的呵护。因为人类是由无数个个体串联而成,这就需要无数个小善来维持社会正常而合理地运转。
中师生
他们曾是时代的奉献者,如今便不能让他们成为时代的牺牲者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如今国人的整体教育水平正处于5000以来最高的阶段,尤其是随着200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开之后,国民的教育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头。
根据刚过去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2021年的文盲率已降低至2.67% 。
这一项项教育硕果都是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项最基础的教育工程,中师生所扮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当时中师生招聘的残酷性,如果这批人从事其他行业或许早就有所成。
但在这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大部分还是选择了坚守在最初的岗位上,为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艰难前行。将自己变成一只蜡烛,他们成为无数黄口儿童认识世界之路上最早的启明星。
中师生
可以说正是有这批人的坚守,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稳步前行,不至于在中途坍塌。这批人加入基础教育的行列,才是国之大幸,民族的大幸、未来的大幸。
如今,这批高中师生正普遍面临着学历困境。
一方面被晋升无望带来的失落感蔓延身心,另一方面他们也早已过了重回大学,提升学历的年纪。
对于未来他们多多少少显得有点底气不足。这不是由业务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困惑,而是在学历困境下滋生的担忧。
我想,中师生作为是特定年代而出现的符号,在过去20多年间,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国家交付的历史使命,可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奉献者。
如今,时代的发展让他们退出了教育的主流视野,但是并不能让他们因此而吃上年代的亏,更不能因为学历困境使他们成为牺牲者。
中师生
毕竟,能够在20多年的巨大教育改革中还坚守在教师岗位上的高中师生,其个人的业务能力毋庸置疑。从整个社会层面而言,任何时候“唯学历论”都不应得到推崇。
回望20年前的那批中师生,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
时间可以远走,芳华也会逝去,甚至容颜也早就换了模样,但是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他们值得一份崇高的敬意。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也应该永远被我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