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肯德基里这对父子窒息的一幕,才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一生都富不起来

这个故事,是在知乎上看到的。

题主在肯德基,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儿童餐。坐下来吃的时候,爸爸对孩子说了一句话: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孩子低头咀嚼食物没有回应。大概在那位父亲眼里,自己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教育小孩的机会。

一句话,既表明了自家的经济状况,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又把自己塑造成了尽力去满足孩子需求的慈父形象。

其实像这对“肯德基父子”的对话,可能在很多家庭都遇到过:

“爸爸上班这么辛苦,就是为了挣钱给你读书,你还这么不懂事!”“你吃的这顿饭妈妈要辛苦一天才能赚回来”“因为要给你买玩具,爸爸的衣服破了都舍不得买”“你以为妈妈真的不喜欢吃肉?还不是为了省给你吃”……

生活中不少父母都习惯于在孩子面前“哭穷”:但是你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有多严重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父母会跟孩子哭穷诉苦,希望孩子能够变得节俭懂事,能够知道家里的难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即使现在物质充沛了,父母依然会见缝插针地对孩子哭穷,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孩子:

“我这么辛苦地赚钱养着你,你要听我的话,长大之后一定要孝敬我,否则就是对不起我。”

其实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并不想让孩子过早地了解家庭的真实情况,就连富豪王健林的家庭也不例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一次王思聪在做节目的时候说过,自己在16岁的时候才知道家里很有钱。然后兴冲冲地去找爸爸求证,王健林笑着说“这都被你发现了”。

为什么父母喜欢哭穷?

因为只要一哭穷,孩子就会表现得更懂事,而且还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我不否认这种做法确实存在一定的效果,但是你的“哭穷”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失去更多。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故事,感觉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

女孩从小被穷养,虽然吃喝不愁,但只要她想买稍微贵一些的东西,家人就对她满是抱怨。

长大后她前往深圳打拼,五年下来,她终于成为年薪百万的高级白领。她开始试着去花钱,开始学习享受生活,她以为自己终于摆脱贫穷了。

但有一天晚上,她在选择吃什么晚饭时,突然捂住脸哭了出来。原来她发现自己即使年薪百万,却还是会舍不得点一份自己想吃了很久的小龙虾,哪怕它只多花25元。

“原来贫穷带来的痕迹,早已住进了我的心里,成为潜意识中永久的畏惧。

哪怕我未来年薪千万,也永远忘不了那个贫穷的过去,这导致我永远不敢通过花钱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快乐;即使花钱,内心也并不踏实,因为我还记得那份委屈和压抑”——她如是写道。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泪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弥补父母养育他们长大所做出的牺牲,即使手上有钱,可心理依然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往往把自己过成一个卑微的讨好者。

他们习惯了让别人的情绪左右自己的情绪,习惯了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让别人的需求主导自己的需求,宁可委屈自己,也要让他人满意。

他们变得敏感又自卑,只知道不断的妥协,才能有出路。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够真正开心的起来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了导致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哭穷式教育最令人诟病的,会容易产生两种极端。

一种是“不配得”感,一种是“补偿型”感,这是家庭教育中存在最多,也是最可怕的情绪。

前者是父母明明不缺钱,却因为想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长期给孩子灌输“穷”、“节约”的理念,慢慢会让孩子在花钱的时候产生负罪感,甚至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形成关于自身的低价值感。

后者是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长大后觉得自己有能力能得到了,就会不顾一切的买买买,好弥补自己童年的损失。

如果家长的“哭穷”总是在强调金钱的来之不易,最终结果是,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着一生的成长,让孩子一辈子都无法摆脱贫穷的意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正如作家埃德加·布莱索曾说过“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她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这个“穷”,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匮乏,还指可怕的贫穷思维。

而这种思维始终潜伏在我们的意识中,对于我们的交友社交、职业抉择、消费投资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真正会影响到生活的贫穷大概只有三种:吃不饱,穿不暖,上不起学。除了这三种,其他的贫穷,都不会对孩子的生活、成长产生必然的影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事实上,大多数家庭不至于穷到这样的地步,只是有一些要求难以频繁满足,比如高端玩具,比如奢侈品牌。

所以真正让这些孩子在这些情况下感觉到贫穷的压力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对待事情的方式。

为什么非要“哭穷”,而不是“笑穷”呢?我看了很多孩子穷养的故事,同样的穷养,在下面这个故事里却是不一样的结局。

记得去年看过一部伊朗的电影《小鞋子》。

少年阿里家境窘困,连双像样的鞋子都买不起,兄妹俩分时段上学,共穿一双鞋。承受着班上同学目光的洗礼,忍耐着难以言说的难堪和自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两个孩子,日复一日,奔跑在一贫如洗的岁月里。

可贫穷没有打垮这家人。因为豁达又积极的父亲,周末带着儿子进城做园丁,挣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候,不是跟孩子抱怨贫穷,而是去描绘美好的未来。

他骑着家里唯一且破旧的自行车,笑着对孩子许诺:“再难也要努力,爸爸总有办法的。”

而这就是希望,是射进孩子世界里的明媚阳光。

日本喜剧泰斗昭广曾讲述他与外婆的故事,他的外婆,被媒体称为“日本最穷的外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8岁开始与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同时还要养育其他7个孩子,生活异常拮据。

外婆会与他们讨论贫穷,但从不对他们哭穷,她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得食物。

她走路时在腰间绑一块磁铁,捡起路上的小铁钉、铁块拿去换取粮食。

门前有一条护城河,外婆就把枝枝桠桠的木棒布置在河流中,拦截上游菜市场被小贩丢弃的农产品。她说:“这是咱家超级市场,不仅免费,还送货上门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昭广被选为学校棒球队队长时,外婆却拿出全部积蓄,给他买了一双最贵的棒球鞋。外婆说:“队长就是要穿最好的鞋子!”

多年后昭广回忆外婆的点滴,他说:“可能外婆都不知道,她乐观开朗的性格,对贫穷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穷,永远不是对孩子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父母因错误的表达引申出来的自责、内疚的情绪,才是磨灭孩子心性的杀手。

“穷养儿,富养女”是在中国家长中间一直盛传的教育顺口溜儿。

很多人认为“穷”养男孩,就是要控制孩子的花销,不要给他太多的享受,以免惯坏他。

其实吃苦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让孩子多承担一些家务活,多去进行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再比如让孩子受点挫折,懂得生活的不容易,学会珍惜和感恩。

这些都不是哭穷式教育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地引导和孜孜不倦地教育。

其实真正的穷养,是让孩子懂得无论生活穷富,都要靠自己奋斗,穷不辍其志,富不贪享乐。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哭穷,而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价值观。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向孩子哭穷,而是从长远着手,培养出内心富足,眼界高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再回到故事开头父亲对孩子说的那句话: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早已知道“穷”“富”含义的孩子,早就知道这顿饭对自己来说“价值不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只不过由父亲亲自撕裂的伤口,愈合得比以往每一次都要缓慢。

是不是父母不能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了?

当然不是。

半弧画完,添上另一笔半弧,才能凑成一个圆满的“圆”。

在说完这句话后,把这个话题延伸出去,去做“呈现真实的教育”。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所以儿子,咱们一起开心地享受这顿饭,吃完咱们才能有精力有动力。

你看书学习,爸爸工作打拼,赚更多的钱,吃更多好吃的。”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说实话,这对爸爸来说挺贵,但偶尔花钱去享受一次美好的事物,也能很值得。

你喜欢的话就要加油啦,希望以后你可以比爸爸厉害,轻松买单。”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虽然爸爸现在的收入不高,可能还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我们还没机会体验,不过没钱不代表低人一等。

以后机会长着呢,我们各自努力,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是精神支持,永远别让孩子因匮乏感而白白消耗一生。

内心富足的孩子,日后必定会有满足自己的能力。

|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尊重原创,侵删。欢迎收藏及转发到朋友圈。

- END-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