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护芽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家长和老师之间,关系似乎永远都那么敏感,一旦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家长势必都会想到是不是老师区别对待。
孩子没有当上“少先队员”,家长认为是“歧视”
“六一”刚过去不久,邻居就找到了孩子的班主任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孩子没入选“少先队员”。
原来,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孩子的学校举办了隆重的“入队”仪式,欢迎新成员加入少先队员。
而邻居家的孩子却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同学戴上了红领巾,自己却没有,十分伤心,回到家就和妈妈哭诉:“妈妈,我到底哪里不好,怎么就没有当上少先队员呢”?
后来,邻居了解道:自己孩子成绩不差,那些成绩差的孩子都入选了,自己孩子却落选了,甚至怀疑是不是其他家长给老师送礼了,而自己没送礼,孩子就被老师“歧视”了。
对此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学生是否入少先队员,是综合考量的,不光是看成绩,所以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也没有入选。一年级先入一批,之后剩下的慢慢也会入队的”。
不过对于老师的解释,家长自然也不是很能接受,甚至一些家长觉得,这样分批入队的差别对待,简直对孩子的身心伤害更大。
为什么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加入“少先队”要分批?
其实学校这样的做法也不难理解。现在的大部分小学对于入队的学生人选都有自己的一套考量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仅是成绩的好坏,更涉及到道德、品格等等。
大部分的学校会在一年级的下学年进行选拔,而之所以会让学生不同批次地入“少先队”,也是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说白了,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很难会珍惜,而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往往会备受重视。
那些第一批加入少先队员的孩子,证明是很优秀的,如果没有,说明还需要有完善的地方。
家长不必对于孩子没有第一批加入少先队员而感到委屈和不平衡,更不必对于选拔制度存在质疑,而是要正面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去完善自己。
第一次加入少先队员的情景,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看到现在的小学生一个个成为少先队员,不由得感慨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加入少先队员时的情景。记得自己当时一年级一共有20个学生,而我作为班级第一的班长,自然是第一批次入队的。
记得那天也是“六一儿童节”,当时是先表彰了“三好学生”,当时还颁发奖状,而我自己也得了一个奖状,之后便是举行入队仪式。
我们这些要加入少先队的小学生要站成一排,然后是高年级的学生给我们系红领巾,之后便一起说誓词,唱少先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对于当时的感受,可以说是既紧张又激动,小小的心灵里是满满的庄重感和骄傲感,即使是多年以后的我,现在想起来对于当时的场景也是历历在目。
在儿时,加入少先队是骄傲,是培养和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食粮,虽然现在的孩子们对于红领巾和入少先队没有我们那个时候感受深刻,而那些没有入少先队的孩子,肯定也会有自卑感和“低人一等”的感觉。
而通过自己努力追赶大家,成为少先队的一员,这样自然也会比直接进入显得更有意义。
今日话题:你觉得一年级的学生应该被“分批”入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