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似乎不那么平静。研究生与校方之间,因为宿舍分配问题“吵”了起来。大学调整宿舍的事情经常见,但大学调整宿舍究竟要不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整件事背后有四个待解的问题:征求意见在前?是否足够尊重?科研博弈行政?声誉重于改进?
一、事发经过
学校的部分研究生此前一直住在校内的荔园,距离实验室和教学楼都非常近。6月2日,学校公布了搬迁名单,要求学生搬到离学校两公里之外的红花岭。红花岭的宿舍比原宿舍条件要差,费用要高,面积要小,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生需要做科研,所以不少人晚上需要工作到很晚,这一路没有可以乘坐的车辆,有的路段甚至没有路灯,所以有安全隐患,研究生们当然是不愿意搬迁。
6月2日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官方回应称,由于学校扩招,所以需要调整宿舍,当下的搬迁方案目前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可问题是,名单都已经有了,分配方案都定了,这还算征求意见吗?
6月3日,学校召开了一个小型的沟通会,由校区的领导与研究生们面对面就搬迁宿舍的问题进行交流。这一次交流,双方谈得不算顺利,校方愿意听取意见,但依然坚持搬迁的决定。
二、四个问题
问题一:征求意见在前?
什么是征求意见呢?我在做决定之前,先听取你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在前,决定在后。既然校方在公布决定之前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那自然是称不上“征求过意见”。事后“征求意见”的说法,无非是“补锅”之举。
有人说,先征求意见再做决定的话,意见五花八门,宿舍肯定搬不成。我想说的是,做事不能只看结果,过程公正合理是非常重要的。征求意见的过程当然是“七嘴八舌”的过程,但不影响校方从中获得辅助决策的信息,倘若如此,即便最终做出的决定并无不同,也可以先做好各种后勤保障,免得学生怨声载道。提前征求意见,恰恰代表着“文明”。
问题二:是否足够尊重?
学生和校方之间的关系,仅仅是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关系吗?我认为不对。我国的大学绝大多数都是公办性质,国家给予大学财政支持,由学校来培养学生;学生缴纳学费,到学校学习,最终走向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校方应该对学生做到最起码的尊重,而不是把他们看成是生活在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字。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需要得到人性关怀和尊重,一刀切的规定,会降低学生对校方的尊重。
问题三:科研博弈行政?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除了学习知识之外,他们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搞科研。而科研恰恰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基之一。安排宿舍属于大学的行政后勤事物,代表着一种校方的权威。这二者之间真的无法协调吗?
咱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在一所大学里面,是行政后勤更重要还是教授、研究生所代表的科研更重要呢?从大学本身的性质看,应该是后者重要,但从现实情况看,往往是前者的地位更高。长此以往,教授们忙着去做官,研究生选导师不用看科研水准,只看哪个导师官大就好了,这正常吗?
问题四:声誉重于改进?
发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这件事,曾经在某著名问答社区发酵,帖子被纷纷转发,造成不小的影响。遗憾的是,6月5日晚,不少帖子被删除,连这个提问本身也未能幸免。如果说这纯粹是出于互联网平台对于内容的审核,恐怕很难服众。
我们从小教育我们的孩子,犯了错就要勇于承认,不要推诿,更不要掩盖。我们从小让孩子们写出检讨,加深记忆,为的是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今后不再轻易犯同样的错误。可如果我们的学校自己犯了错,都不去面对和改正,反而要靠删帖来掩盖问题,让学生们怎么想呢?
有人说,家丑不可外扬,学生们不应该把校内的问题向外公开,这样会给学校造成舆论压力,让学校难堪,自己也不好受。我想问的是,这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致利己主义”?不管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维持表面一团和气,学校该招生招生,学生该拿证拿证,看似一团和谐,实则暗流涌动。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当然要勇敢地挺身而出“要说法”。校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有机会进行改进,并在今后注意此类问题,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说法”,对学校最好的“劝谏”。
工信部下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防七子”之一,在航空航天领域贡献颇多,也为国防战线培养了众多人才。2020年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招生分数不跌反涨,这代表了我们朴素的爱国热情。希望校方尊重前来求学的莘莘学子,坦然面对问题,尽快找到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仿佛在提醒我们什么。
你认为校方的做法合适吗?你认为研究生的要求合理吗?来评论区聊聊吧。
历经十年考察千所大学,我是“大学活地图”缪登峰,原创不易,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