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中有即将入园的孩子家长来说,他们也将和孩子一样面临新的挑战。在孩子入园后,家长们不仅要担当好自己的角色,还需要有家园协同的意识、深度参与幼儿教育的思想觉悟,更要学会幼儿园教育的“七大规则”。
和孩子一样,多数家长对幼儿园了解并不多,在很多地方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这充分表明了幼儿园教育阶段家园共育(也可称之为家园协同)的重要性,也就意味着老师和家长必须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在担任好各自的角色的基础上相互配合,才能使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法则一: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家长应从小就开始注重习惯培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由此可见,习惯的好与坏对孩子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幼儿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个老师的重要责任。
但家长如果过分注重写写算算胜于习惯培养,只会倒逼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最终受害的是还是孩子,因为他不仅会错失养成良好习惯的机会,还会因为过度小学化,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法则二:秩序感的培养需要家长以身作则
遵守规则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但有些家长却不以为然。孩子行为的优劣就如同父母的缩影,如果家长平日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就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养成不好的习惯。
而对于刚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家长来说,最先接触的就是幼儿园的各种制度,比如需要遵守的接送时间、入园检查以及平日幼儿园里的生活活动等,这都需要家长好好配合并遵守。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才能与老师们一起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秩序感,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在教育时犯说一套做一套的错误,不停地告诉孩子一些社会规则和道理,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
法则三:每个孩子都应该平等地接受教育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得到“特殊照顾”,但我们一定要明白教育最起码的准则就是平等,而平等是教育的基础,是实施教育的催化剂。
在幼儿园,每个班里至少有来自20~30个家庭的孩子,如果有一位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争取优待,便是对其他孩子的不公平。要知道,即使现在孩子暂时得到了照顾,但是将来步入社会、进入职场,谁还会来给他优待呢?
给孩子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容易融入幼儿园这个小型社会,并学会如何在集体生活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强大。
法则四:尊师重道是家长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否尊重老师,这反映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为人父母,都知道带孩子的艰辛,而幼儿园老师要承担很多孩子的教育重任。但有些家长却在孩子入学会更加注重老师是否对孩子大声苛责、有没有让孩子吃饱、有没有让孩子冻着等,在孩子面前非议孩子的老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也许你的孩子会因此对自己的老师产生抗拒,表现出排斥和疏远的态度,这也一定会影响他在园的情绪。所以,家长与老师之间要互尊互敬,彼此友善对待。要知道,有礼貌的孩子和有教养的家庭到哪都会受欢迎。
法则五:家长和幼师之间必须建立有效沟通
家园共育,意指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联动提升教学质量,所以每个老师都希望家长能够积极、主动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尤其是当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出现矛盾,或者当家长发现孩子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有效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法则六: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经常有家长抱怨幼儿园里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太多,太耽误时间了。
但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给孩子更好地教育和成长也是家长努力工作的初衷之一。教育不是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就可以的,家长必须亲自参与到教育中来。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家长参与进来才能使孩子的教育成长目标得以实现。
法则七:换位思考是家长与幼师的相处准则
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比较微妙。孩子去了幼儿园后,家长和老师之间要经常联系,只有两边配合默契,相互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找到更合理的相处方式,建立共同的教育目标。想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快乐,这离不开老师和家长两者的密切配合。
家长的睿智和理性,对于孩子在幼儿园三年的生活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当孩子走上人生求学的第一站——幼儿园,对于家长的考验便每天都在发生。智慧的家长通常都懂得严格遵守每个教育阶段的隐性规则,以最好的姿态面对孩子的成长。
*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