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被指使、喜欢跟“坏孩子”玩:看不惯孩子社交,这么做比粗暴制止强百倍

前两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带娃玩,本来玩的都挺开心,没想到一个当妈的先郁闷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小朋友想玩孩子的泡泡水,孩子不想给,结果,对方抢过来直接把娃的泡泡水倒掉了……她家孩子非但没生气,还跟对方说,我还带了另一个玩具,然后跟人家继续玩……

朋友说:“我都要气炸了,好多次了,眼睁睁看着就是吃亏、被坑,感觉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却一点不生气!”

一个吐槽不要紧,炸出了大家对自己娃社交的各种无奈和不满,现场俨然就是“吐槽大会”。

“我家娃也让我很闹心,事事都征求她好朋友的意见,‘我们去玩秋千吧?’‘我们去玩滑梯吧?’结果往往是,人家想玩,就玩,不想玩她也玩不上,对方每次看得我都咬牙跺脚……”

“跟我家问题比起来,你们这都不叫事儿啊!壮壮上小学这一年,我发现他的朋友,不是学习不好的,就是调皮捣蛋的,甚至还有张口闭口说脏话的,明着暗着我都提醒过很多次,可效果甚微,真害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

你一言我一语,到最后基本都抛出了同样的问题:当我看不惯孩子的社交时,我该不该干涉?

这恐怕是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今天就写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个真相:

孩子是有社交本能的

孩子三岁之后你会发现,他们愿意被大人拉着走的时候越来越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会把秘密告诉朋友而不是父母。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同伴关系在他的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亲子关系。在未成年时的几种关系中,同伴关系可以说是最得人心的。因为它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亲子和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威性的关系,而且具有强制性,孩子基本是没得选的。而同伴关系则是一种平等性的关系,无论是年龄还是能力,大家都处在同一个水平,所以他们的相处是没有压力、完全放开和自由的。

并且对于低龄儿童而言,他们还不具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跟谁交往”的能力,所以他们的交往是以“我感觉跟谁在一起舒服”为前提的,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我高兴。”

明白了这一点再看前边“被欺负没感觉”、“乐意被指使”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从成人视角来看,这样的交往“有问题”,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看到的是另一个层面:那个经常对他发号施令的孩子,也许有着强大的主见和组织游戏的能力,跟着他玩,可以更尽兴。

孩子的心明镜似的,一时妥协可能为了好玩,但长久感觉不愉快,慢慢也会远离。就说这次跟朋友几个孩子一起玩,CC最开始跟和她性格相仿的琳琳玩的非常好,后来俩人总是在决定玩什么或怎么玩的时候发生争执,谁都想说了算,谁也不想听谁的,渐渐的俩人就分开了,又分别选择了愿意听她们“话”的小朋友。

之后的整个下午都非常和谐。大家有说有笑,非常愉快也非常满足。社交虽然是一种后天可以培养的能力,但它跟吃喝拉撒睡一样,首先是一种本能,我们应该像尊重孩子:我吃饱了、我渴了、我困了一样,去尊重他的“我喜欢跟他一起玩”。

考虑该不该干涉之前,先看看我们是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偏好,还是孩子的需求。

真正的友谊才需要干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状态、交朋友的程度以及影响来决定。孩子间的友谊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短期的、临时的,比如小区、公园、游乐场里偶然碰到的临时玩伴。

第二种是长期玩伴,能够经常见面或者约玩的,比如幼儿园的同学,邻居、朋友、亲戚家孩子,但不见面也不会特别想念。

第三种是“最好的朋友”,这是最高级的玩伴关系,也是第二种关系的升华,这样的玩伴不会太多,一般为一两个,但具备真正友谊的特征,彼此之间有情感依赖,常常想念。

虽说前两种玩伴关系对孩子的童年而言也很重要,但第三种情感关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它的影响才是无可估量的。

国外幼儿定期体检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询问孩子“有没有最好的朋友”。儿医会通过问问题了解孩子的社交生活和社交能力发展进度。所以在第一、二种关系中,如果孩子没有出现被迫、被欺负等情况,基本不需要干预。

比如一开始的那位朋友,虽然吐槽孩子总是让着别人,但孩子乐在其中,玩耍过程基本很和谐的,并不存在成人眼中的欺负、压制等行为,就无可厚非。

再比如喜欢听别人安排的那个小孩,在玩组队游戏时,总是特别抢手,因为他的执行力非常强,和队友配合的也很好,大家都愿意和他一队!

孩子是肉眼可见的人缘好,咱也不能只见弊不见利。

了解比干预更重要

知道了哪些不用干预,那对于需要“干预”的,又该注意什么呢?

01切忌帮孩子选朋友

我们总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的米多,所以事事都想要帮孩子做主,哪怕是选朋友!

“小A总是说脏话,不要和他一起玩了!”

“哦,好的。”

“小B不爱学习,不要和他一起玩了!”

“哦,好吧……”

“小C经常跟别人打架,不要和他一起玩了!”

“他已经不跟我玩了,而且他还不让小D跟我一起玩,呜呜……”

作为成年人都知道,交朋友并不是大家站一排让你选,更不是想跟谁成为好朋友就能成为好朋友,真实的社交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的多。所以一刀切地告诉孩子别跟谁做朋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最好的办法是,多带孩子接触更多的朋友,让她自己多体会,从中发现“真朋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2切忌说孩子选朋友的坏话

很多人发现,既然不能直接告诉孩子,那我就通过日常灌输——说坏话,来旁敲侧击、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他知难而退,主动放弃这个朋友。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孩子选择朋友肯定有他的理由,我们否定他的朋友无疑是在否定他,潜移默化的效果或许会有,但他内心对你的抗拒也一定有,尽管他不说。

而且,情人眼里出西施,好朋友眼里也一样。父母经常看到孩子朋友的缺点,但在孩子眼里,看到的更多的是朋友的优点,甚至会愿意为了朋友的优点去包容他的缺点。所以,说坏话非但不能阻止孩子交友,还有破坏亲子关系的风险,绝对的下下策。

之前CC也有过一个喜欢说脏话的朋友。那段时间他们总是一起玩轮滑,也聊得来,非常开心。我问CC:为什么喜欢跟那个小哥哥玩?

CC回答说:他轮滑玩得好,可以帮助我,说话也很幽默,总是逗我笑。我便没再说什么,只是提示CC可以跟小哥哥学轮滑,可以学习他幽默的说话方式,但不能跟着说脏话,因为那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由于这个规矩从小就在CC心里,所以即便常在一起玩她也并没有“学坏”,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方。虽然表象是“小哥哥会说脏话”,但实际上CC并没受他的影响,在交友过程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何妨呢?

这个过程中,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多去了解孩子为什么愿意跟对方做朋友,在这段关系中孩子有可能出现的收获和损失是什么。

多给他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摸索和试错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社交的经验和教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的社交也反映着家庭教育

当然,孩子的社交跟家庭教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缺啥补啥,孩子的社交也是如此。一种是家庭教育模式的延续:

如果家庭养育中,父母的角色就是绝对的领导者,什么都要说了算,孩子没有话语权,那么交友时,他一定会偏向追随其他领导者做一个「小跟班」。

没吃过猪肉怎么学猪跑?在家听父母的,在外听朋友的,熟悉的相处风格,是孩子自然而言要追求的安全感。

一种是家庭教育模式的互补:

如果父母总是要求孩子乖乖女/子,那么交友时,他反而会羡慕和追随那些淘气的疯丫头/小子。

就像恋爱中那句至理名言:如何顺利的追求一个人:若她涉世未深,则带她看尽世间繁华;若她心已沧桑,则带她去坐旋转木马!

因为自己未拥有的、或被父母压抑的部分,可以在这些朋友身上需求寄托或得以释放。

孩子社交,侧面反映的也是家庭教育中的短板。

所以,如果不满意孩子的社交,比起粗暴干预,更应该自省的是这两点:

1、孩子性情是否本就是如此;

2、家庭养育是否出现偏差。

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社交是万无一失的。

我们常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们无法将孩子隔离,更无法为他创造真空的环境,唯独让他们自己学会“识人、看人”。

我发现CC到了小学阶段,她的社交我就彻底鞭长莫及了,在学校跟谁玩,发生了什么,大多时候只能她自己决定和面对。

所以,在那之前帮孩子认识“真正好朋友”的样子,找到解题思路,比直接告诉他答案强得多!

标签: 孩子 社交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