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考生们卸下了学业重担,放肆地玩了起来。不过,家长们需要给这些“准大学生”们设定一个“玩耍框架”,避免他们做出出格行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聪明的家长很少会为这种事烦神,他们一方面提前把工作做好,另一方面与孩子保持顺畅的沟通;他们能做到既让孩子开开心心地玩,又把意外排除在外。
在某初中任教的赵老师,女儿是今年的高考生。昨天下午高考刚结束,他女儿就参加了几个好友举办的party,没有回家吃饭。晚上八点多,他突然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女儿的声音:“同学们约着玩通宵,我晚上不回家了,可以吗?”
女儿的口气明显是在试探,因为赵老师一直和她有个约定:晚上跟同学出去玩,九点之前必须回家。女儿知道这是父亲给自己划定的“红线”,也清楚父亲不会轻易破例,但她仍寻求父亲的同意,说明她真的有玩通宵的想法。但她的这个想法可能不是源于她本人,而是源于她所处的境地。如果身边的同学们都表示要玩通宵,她提出反对,肯定会被认为“不合群”。
赵老师对女儿准备“彻夜狂欢”的举动表示理解,一是因为女儿确实需要好好放松一下自己;二是女儿的处境很难让她做出拒绝的决定。而他的底线是“女儿不能在外过夜”,他认为,一个女孩子跟着一群少不经事的高中同学玩一夜,很难保证不发生意外。
所以,当接到女儿的电话,听到女儿的请求,他仅仅稍稍停顿了几秒,就说道:“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吧?”女儿简单地回应了一个字“嗯”,赵老师继续说:“今天的日子很特殊,一生遇不到几次,我们就破一次例,可以晚一点回家,十点之前回来,没问题吧?如果晚上不方便打车,我就过去接你。”电话那头的女儿没有说话,他又说道:“其实爸爸妈妈也为你准备了一些惊喜,我们等着你回家,期待着跟你一起分享快乐。”
听完父亲的一番话,女儿终于表态:“我会尽量早点回去”。女儿的回答让赵老师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赵老师,对学生时代的孩子看得很透,他看出了女儿的纠结,一方面女儿不想违背与父母的约定,另一方面女儿又不想被同学认为“不合群”。鉴于此,赵老师在答复女儿请求时强调了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们之前有约定,不能在外过夜;第二层意思是,高考结束是个应该狂欢的日子,为了让你尽兴,父亲做一个让步,可以玩到晚上十点;第三层意思是,如果十点之前你还不回家,我会去找你;第四层意思是,父母等着你回来给你庆祝一下,你应该给父母一个机会。
因为赵老师的这些话,女儿在拒绝同学“彻夜狂欢”的安排时,就有了台阶下。她可以跟同学解释自己一直跟父母有约定,并且父母在家准备了惊喜等自己回去,但父母今天破例让自己多玩一会儿。如果同学仍请求她留下,她就可以以“父母会过来接我”为由拒绝。
赵老师的一番话,轻松化解了危机。毕竟在十七八岁的年纪,一群荷尔蒙旺盛的男孩和女孩,彻夜狂欢,很有可能会发生出格的事情。
事实上,赵老师的女儿很懂事,他们有时候不是不想控制,而是场合上由不得自己。他们有自己的社交,有自己的朋友圈,他们不希望被朋友疏远,希望跟朋友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就算朋友们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决定,他们也都会勉强参与进去。此时,如果家长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通过合适的时机传达给孩子和他(她)的朋友们,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孩子基本都会接受父母的意见。
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小时候天天黏在父亲身边。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行事规则,她们不愿意被父母干扰,也不再对父亲提供的保护感兴趣;她们对身边的朋友充满好感,对朋友说的话深信不疑;她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各种事情。但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危险,女孩子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落入别人编织的陷阱里,任何一个父亲,都会竭尽所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小心谨慎地保护着女儿,操碎了心。
不管怎么说,赵老师的做法很值得人们借鉴,他没有直接拒绝女儿的请求,而是很策略地与女儿进行着平等交流,用机智和温情化解了危机。